美文网首页
传记 | 目力千霄笔沧桑

传记 | 目力千霄笔沧桑

作者: 牧小江 | 来源:发表于2022-06-30 00:05 被阅读0次
(来自2021年采访)

子长喟叹曰:“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题记

(一)一睹英雄貌

祖国危难,安有完卵?

枪林弹雨间,炮火遮天幕。

杜先生取太史公司马迁的姓氏,笔名为司马君。先生有着史家人一样的兼怀天下、报效苍生的超越常人的意志力和美好愿望。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稼轩词中云:“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中华儿女之英雄人物往往手持长枪盾牌,纵横高头骏马,呵斥一声,霹雳震天吼,顷刻间浇灭敌军威风。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武力的强盛是衡量英雄个人能力的一个方面。但我们不能单纯地把身体的强健、力量的强弱看做成就英雄人物的唯一刻度。

一己之见,全然不顾自身安危,奔赴于祖国的急召中,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锋陷阵、顽强拼搏的人物可以称之为“英雄”。

现当代英雄饱满形象需要精神力量的灌注。英雄模范抱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坚守一心为民的理想信念,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英雄模范是国家最闪亮的精神坐标!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继续照亮新中国的逐梦征程。”

杜先生出身自一个贫苦潦倒的传统农民家庭。非丰厚殷实的家庭背景,使他几乎赤条条跨进战争的风暴。一手端枪,瞄准敌军,弹无虚发;一手握笔,摹写历史,字字珠玑。

高大壮硕的松柏葱翠欲滴,默默私语;馨香活泼的迎春随风而动,寂寞守候;山青且水秀,清雅至极。

杜鹏程先生安详静谧地依偎着气势雄伟的象山,俯视着翻滚不息的黄河之水,追忆着史家绝唱的悲欢离合。

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歌唱道,“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二)一弯英雄乡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杜鹏程先生深深爱着他的故乡韩城。他在《我的小传》里他这样写道:“我的故乡在黄河身旁,山川秀丽、景色优美和富于神话色彩。”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他满头银发,一脸病容,还要坚持参加会议的各项活动。

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并在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先生看望了苏村的乡亲,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故乡。这竟成了他与故乡的永诀。

张天恩回忆:杜老病危,受韩城文艺界同志嘱托,我带着大家签名的慰问信前往看望。不料当我们赶到西安时,杜老已经与世长辞了。我们迈着沉重的脚步走进杜老的家,望着他的遗像,不禁潸然泪下。

英雄模范们正是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锋陷阵、顽强拼搏,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无怨无悔,赤子之心不改才做出了使党和人民骄傲的成绩。

杜老夫人情真意切道:“老杜到生命最后一刻,最想念的还是家乡。”杜先生只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用一生的努力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三天后,杜鹏程作品研讨会如期召开。追悼会上夫人打破了惯例,没有哀乐,她特意用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为丈夫送行。

(三)一抔英雄骨

杜先生出生在韩城县夏阳乡苏村一个贫寒的农家。

父亲杜宝成因肺气肿逝世,仅仅两岁半的幼年他失去了坚实的依靠。至此之后,杜鹏程跟随母亲赵氏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甚至跟随母亲讨过饭。

不识字的母亲却千方百计让儿子识字。她将孩子识字用的每一个字片都珍藏在她亲手制作的木盒子里。这个木盒也承载了母亲对儿子热切的期望。

而后,杜先生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随即到韩城地下党创办的少年书报社当送报工友。

正因此职,工作之余他像块海绵拼命读书,吮吸着知识,海一般的书籍使他大开眼界。

“少年书报社”设在城里丝纺巷,对面墙上贴满了“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的招生广告,他阅读后便一心向往那片崭新天地。

杜鹏程奔赴延安,被分配到延安大学学习。”延安大学毕业后杜鹏程当了记者,随西北野战军二纵队一起转战陕北,然后转赴解放大西北的炮火硝烟中。

战地记者与战士并无区别,整天和战士们一起生活、行军、打仗,经历一幕幕血腥残酷的战争场面,看着一个个熟识或不熟识的战友倒下。

而他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耳边是周大勇和他的英雄连队,气壮山河的浴血奋战,枪声、炮声,以及他们缴枪不杀的喊声。

杜鹏程一次又一次地落泪,用颤抖的手饱蘸血泪,记录下一个个精彩的历史瞬间。

他雕像是象牙白色的,在阳光照彻中,更加光彩和高大,历久弥新!

(四)一纸英雄书

陆放翁曰:“位卑,未敢忘忧国。”

身为保卫延安战役的目击者和参加者,他每天记采访笔记,光素材就堆满了屋子。他决心写一部百万长卷,纪念那场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牺牲的革命战士。

初稿刚完成,忽接电报,谓母亲病危,他便乘了西北唯一的一架军用飞机赶到西安,再冒雪步行数日,背着那十几斤稿子,来到母亲房前。

一张土炕上,有半张席,母亲躺在上面,已经逝去,陪伴她的只有一只破瓦罐和许多盖着“军邮”戳子的远方来信。

杜鹏程在父老乡亲们的帮助下,埋葬了苦命的母亲,含着泪,一头扎进稿纸里,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眼睛熬红了,握笔的手也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一经面世,立刻在社会上激起巨大反响。评论家冯雪峰高度评价道:“这部作品,称得上描写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英雄战争的一部史诗。”

保家卫国的精神演绎的淋漓尽致,撼人心魄。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一腔热爱祖国、赞美英雄的壮阔情怀油然而生。让我们唤回激情燃烧的岁月。

涉足文学无人区,树立创作新标帜。杜鹏程先生无愧于拓荒者、先驱者。路遥曾评杜鹏程的一生,“二十多年相处的日子里,他的人民性,他自我折磨式的劳动精神,都曾强烈地影响了我。”

贾平凹说道:一部《保卫延安》,使老杜成了神,也使老杜成了鬼。但历史是公正的,人毕竟还是人!

讴歌共产党、歌唱新中国、礼赞新时代的家国情怀,是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的时代心声。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英雄,是家国的灵魂。经受了时间的洗礼和考验后,《保卫延安》的价值和地位最终被确立,并被盛誉为开创了当代军旅文学的先河。

(五)一念英雄辈

习总书记强调,“今天我们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

其中“忠诚”,就是英雄模范们都对党和人民事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坚守一心为民的理想信念,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二十余年后的今天,绝大多数读者读了杜老的绝笔之作《我期望着》,都会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我年事已高,重病缠身,但我满心希望着我们民族能涌现更多的天才艺术巨人,写出无愧于我们民族的文学巨著来。我期望着!”

置身新时代,微湖监狱干警将赓续英雄的血脉,不畏艰难、士气高昂,为国家的安宁、民族的复兴积极贡献力量。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支撑,让英雄精神继续照亮新中国的逐梦征程。

“崇尚英雄才能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硝烟战火中,无数英烈先辈在理想和信念的坚守中,在生与死的考验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英雄之光,辉照历史!

英雄文化,激荡时代!

英雄精神,历久弥新!

鹏程万里赴疆场,目力千霄笔沧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记 | 目力千霄笔沧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gq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