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说“努力”这件事,我不是太努力的人,或者说,我是非常不努力的人。好逸恶劳是天性,我的精神和肉体好像剥离开来,精神崇尚“奋斗、拼搏”,身体偏向“佛系、躺平”。
在大众传媒人人焦虑的时代,我试图唤醒自己,于是翻开了新的书籍。
开篇暴击:
一、承认吧,你很普通!
多数人又懒又低俗,几年都不进步,所以你稍微努力—些,确保超过全社会60%的人,然后再踏踏实实,干什么事都努力些认真些,多给别人笑脸,少觉得别人欠自己,好好攒钱,就可以超过社会上80%的人,再在这个基础上做得更好—些,进全社会前10%并不难。
我们总是感觉人生艰难,可作者说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一辈子没努力过,更没有主动做出过艰难的决定,只是被动地接受生活的摆布,过一天算—天。这里说的“努力”,有“主动出击”的意思在里边,克服恐惧,迎接挑战;处处被动被生活蹂躏,那叫“辛苦”。
我不知道别人是否如此,至少我是这样,既不愿意付出体力劳动,又懒得花心思付出脑力劳动。总看别人活得自在又轻松,可忘记了,阳光背后是阴影,他们流泪流汗的时候我正在愉快地躺下。当然我并不鼓励跳出舒适圈,而是更认同扩大舒适圈。毕竟对普通人来说,努力的目的正是为了活得不那么辛苦。
二、不放弃学习
我记得初初毕业时给自己列了很多小目标,每天阅读、学习,后来发现多则十天半月,少则三五天,学习真的很难啊!最后演变成无论当天有事没事,最后的结果都是没有时间学习。
因为一开始,我就是迷惑的。考证?学软件?学英语?学理财?学演讲?学穿搭?学化妆?学写作?
大数据推荐了各类博主,我迷了眼,一头扎入学习中,今天看理财明天看穿搭,试图把时间填满安慰自己也是个上进的人!
然而现在的我,仍然是要啥啥没有,干啥啥不会!更别提赚钱!
学习是有目的的,走哪去比怎么走更重要。(道理都懂但并不妨碍我接着迷茫)
三、慢启动:人们往往高估自己一天能学会的东西,低估三年能学会的东西
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不管做什么事情,一段时间后,若没什么感觉,也不太顺利,就开始怀疑自己没天赋。工作如此,写作亦如此。
你就是个普通人,你有啥天赋?你最应该考虑的事情是:
1、现在是慢启动阶段,要什么自行车?
2、数量堆死质量,数量不够,要什么效果?
四、父母是孩子的起点
这一点毋庸置疑,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两套基因,—套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基因,孩子长得像你,跟你有着—样的瞳孔颜色和耳垂形状,这是生理基因。另一套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基因,孩子做事方式、思考方式也很像你。如果没有义务教育,你的孩子大概率就是你的翻版,这就是社会基因。所以大概率来说富人的孩子会更富,穷人的孩子更穷,除了丰厚家底的积淀,更有思维和行为上的影响。
教育的目的正是为了改变社会基因,让孩子学会独立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
五、习得性无助
父母对我一向是打压式教育,上大学之前我从未自己买过衣服,做任何选择他们都会皱眉挑剔,“这个衣服这么难看,质量不好,还贵!”“这个专业这么冷门有什么前途?”“你这工作钱少事多离家远有什么意义?”
这样的打压后果无非两种,一是叛逆,极其有主见,我是第二种,及其自卑,逃避选择,成了一个“随便”姑娘。吃什么、去哪玩?都行、看你!习惯跟随朋友的脚步。多年后弊端也显现出来,长期不做选择导致大脑变得消极,我时常感到悲观和抑郁,又为自己的决定小心翼翼。
书看到一半,不得不说,有那么一瞬间肾上腺素升高,在前途无“亮”中燃起了小火苗,看到生活还有希望。有人说这本书卖的就是基于阅历的信息差,这样的信息差对稚嫩的我们来说恰好能解答一些谜题。
向上生长,向下扎根,路还很长,且行且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