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有些人死后会”秘不发丧”

为什么有些人死后会”秘不发丧”

作者: 草门东 | 来源:发表于2018-05-01 18:09 被阅读0次

    死亡是个严肃的问题,对亡灵的态度上,中国人一直讲事死如生。《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一个人对死亡的态度基本上也可以看出对人生的态度。

    中国是文明古国,在历史上中国人有一种死亡叫做“秘不发丧”,人死了,消息会被千方百计封锁,装作没死一样,历史上什么人死了会秘不发丧?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历史上的齐桓公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当政期他在管仲辅佐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首霸。但他到了晚年管仲死后,齐桓公的治国理政和齐国发展都找不到方向了,齐国国力迅速衰落,齐桓公自己也死得很惨。

        齐桓公41年,管仲病重,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如何?对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刀如何?对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

     当时被齐桓公宠幸的三个奸臣叫易牙、竖刁和开方。易牙是桓公的橱子,齐桓公曾开玩笑地说想尝尝人肉的滋味,易牙就把自己亲生的儿子杀死蒸熟给齐桓公吃;竖刁为了达到亲近齐桓公的目的,主动阉割自己;开方本是卫国的公子,见齐国强大主动要求跟随齐桓公,为了表示忠于桓公,十五年不回国见父母,其父卫懿公被戎人杀害也没掉一滴眼泪。这三人的所作所为让齐桓公很感动感动,杀儿子、弃父母割自己小弟弟来侍奉自己,忠心可昭日月啊!管仲真神人!他说一个人连自己父母、儿子、身体都不爱的人,怎么会爱你老人家?这三人一定要杀!管仲说:这三人就像洪水,我就是国君的堤坝,如今堤坝欲去,恐有横流之祸,望君远之。”齐桓公当时点头答应,管仲死后就忘了这事,桓公已经离不开小人的服侍了。一日齐桓公生病,易牙、竖刁、开方等人立即原形比露,三人把持朝廷大权。此时他们不再把伟大领袖服侍得舒舒服服,而是挟群公子作乱,把桓公幽禁在冷宫,门前筑起了一道高墙,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连饭也不许送,桓公靠着屋檐流下的雨水苟延残喘。到死桓公才醒悟,连连叹息:“唉,管仲真有圣人的远见啊!如果死而有知,我有何面目去见他呢?”于是用衣袖遮住自己的脸,悲惨地死去。一代霸主竟被活活饿死,易牙他们依然不管不问,秘不发丧。桓公死后,遗体整整停放了六十七天无人收殓,尸体腐烂臭气熏天,绿头苍蝇满宫飞舞,蛆虫到处乱爬,一直爬到宫外。

    春秋第一霸下场如此,“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

秦始皇

    四百多年后,那个混乱、血腥的时代似乎结束了。秦始皇指挥百万虎狼之师一扫六合,俯视天下,他喜欢带着他的豪华车队,坐在舒适的辒辌车中视察他厉害了的国。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巡游东方。丞相李斯、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赵高和嬴政的小儿子胡亥等陪同前往。  秦始皇离开咸阳后,首先到达云梦(今湖北江陵一带湖泽),然后顺长江东下到浙江。不久,又北上经江苏到山东,准备西返咸阳。不料,当一行人走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西南)的时候,始皇帝却因劳累过度病倒了。虽经随驾医官多方诊治,却全不见效。

    好不容易捱到沙丘(今河北广宗),秦始皇感到自己实在病得不行了,才慌忙命赵高写遗诏给长子扶苏,让他把军队交给蒙恬率领,然后赶回咸阳,主办丧事。遗诏写好了还没有发出,皇帝已经就已经死在沙丘行宫。

   李斯和赵高把秦始皇的尸体安放在辒辌车中,秘不发丧。李斯叫赵高赶快派人把遗诏送出去,好让扶苏尽快赶回咸阳。赵高心怀鬼胎,迟迟不将遗诏送出。

    时值盛夏,气候炎热。秦始皇的尸体早已腐烂,辒凉车中散发出阵阵臭气。为掩人耳目,赵高矫诏命人买来大量咸鱼,令百官车上各载一石。整个车队到处都是咸鱼的腥臭味,也就把尸体的臭味掩盖过去了。

    就在沙丘,赵高胁迫左相李斯发动政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并将太子扶苏、蒙恬将军等人赐死。

  一代雄主始皇帝至死也没有想到,自己苦心打下的万里江山,以为是从他到二世再到万世世世代代传诸子孙的,却被身边的一个宦官玩弄于股掌,最终不过是二世而亡。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沙丘之变”。 赵高和李斯一直拖到把始皇帝的发臭的尸体拖到咸阳、完全能够控制朝廷局势后才发布皇帝驾崩消息。

    “历代皆行秦政治”,秦始皇死了,但“秦制”后来的两千多年没有亡,还被历代君王发扬光大。后来的汉高祖刘邦、“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明成祖永乐大帝等死后都是“秘不发丧”,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都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当有些人的死牵涉到利益重新分配甚至关系到自己生死存亡的时候,有人怕失去自己既得利益或为了保命,就只能上欺苍天,下骗黎民,对那些死人“秘不发丧”,直到自己完全能够控制局势的时候才会公开。

    生死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死亡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原始宗教中,人们对死亡和自然现象有着本能的恐惧。儒家的死亡观是入世的、积极的, 它主张通过立功、立德、立言来超越死亡。现代西方的死亡观把死亡的普遍性和个体性统一起来,强调死亡的普遍性和终极性,但不否认死亡个体性对个体的价值与意义。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亡的个体价值有轻有重,只有在封建专制社会,才会有人利用死亡,才会有“秘不发丧”做坏事。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的亚伯拉罕-林肯、最年富力强的总统之一约翰-肯尼迪都死于暗杀,美国没有“政息人亡”,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相反,美国人民越来越富强、民主、自由(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略),美国越来越伟大。

                (草门东2018.5.1.岳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有些人死后会”秘不发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kf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