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中过于侧重“教授”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历程
课堂上应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是被动的、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接受。学习也被简化为背诵答案,做作业和刷题。
二.学生对班级治理和教学缺少决策权和参与度
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没有参与班级治理的权利,多数学生都是被管理的角色,他们只是被动的听从安排。课堂上学生对教学的目标、进度、方法也不甚清楚,只是跟着教师的指挥棒一点点前行。
传统观念我们认为孩子太小,不懂得班级的管理,与其与他们费力的解释不如节省时间按老师的要求统一去完成就好了。以往学生也没有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了。至于学习上的进度和目标,与他们更是说不清楚,只要跟上教师的授课步伐完成相应的任务就可以了。
三.学生之间关系不平等,难以获得平等的学习权
每个班级的学生都会无形的被分成三六九等,孩子们也很清楚自己所在的等级。因为不被尊重,许多的孩子慢慢成为了课堂上的看客,并逐渐沦为学困生。
许多的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上成了优等生的主阵地。
四.学生的个性特征易被忽视,多元需求难以得到回应
因为缺少学生认知和心理分析的培训,我们对学生的学情理解往往是偏颇的,学生往往被概念化、集体化、抽象化。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认知风格,性格特点,发展优势都被忽视。目前我们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学生也不能得到独特的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