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所有的学习过程都可以用吃饭这件事来解释。
不信?请往下看。
第一步:我们饿了,需要找东西吃
这在学习过程中就对应学习需求的发生,通常就是“要进步”(饿了)并主动获取信息(找东西吃)
再细分下去就是:
①到哪家饭店吃好呢?(寻找信息)
②本市、区或附近街区最好的饭店在哪里?(保证有足够的信息量可以筛选)
③查美团大众点评看看或者跟熟人打听一下。(提高信息获取效率和速度)
第二步:点菜
这对应学习过程的理解阶段。
终于找到饭店刚坐下,服务员过来递上菜单:“请问您想吃点什么?”
①看菜谱上什么样的菜比较合胃口?(理解信息的背景)
②什么样的菜比较有营养?(理解信息的准确含义)
③是否有忌口?(了解信息之间的关联)
第三步:等菜
这可以对应学习过程的知识扩展活动。
在上菜前,坐在餐桌前做点什么好呢?(发散思维阶段)
①小鸡为什么一定要炖蘑菇呢?为什么不能炖白菜呢?为什么不能跟王八炖?这菜是怎么种出来的?有什么营养成分?菜谱为什么这么搭配?谁最先发明的小鸡炖蘑菇?难道是赵本山?嘿嘿……(这个就是深度拓展,关于知识背景的探究,多问为什么)
②这道菜的做法还有哪些啊?土豆炖排骨?菜的花样?满汉全席?(这个是横向拓展,即类似的知识联系,与其类似的结论还有哪些?)
③吃会不会导致朝代更替?吃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所承载的文化?(比喻法+内在化,我们可以把别的事物用吃饭这件事来比喻解释吗?)
第四步:上菜
这对应学习过程的纠错动作
比如服务员给上了一盘水煮肉片,我们会说:
“服务员,我要的是小鸡炖蘑菇!”
“不好意思,上错了。”
这就是明白既有模型的局限性,及时纠错。
第五步:开吃
这个就对应学习过程的应用阶段,即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愉快开吃,温饱问题解决了。
知识本身是没有疆界的,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造性将各种专业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然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