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的《科学思考者》中讲到,从书本中学习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是学感觉。
很多人读书过后就忘了,感觉什么也没记住,但其实读书就是一个遗忘的过程。很多人读书最后就是记住了对一些事物的“感觉”。
我曾经花了一年半时间读完《资治通鉴》。担心看不懂,特意买的文白对照全译本。这本书最早是皇帝的睡前读物。1300多年的历史,像放电影一样一帧一帧的按时间顺序展现在面前。
说实话,看完很多内容都忘记了,特别是南北朝那段混乱而繁杂的历史。现在想来可能就留下一种对历史脉络的“感觉”。以后再看古文书不用担心读不下去。
第二层是学观点。主要是学作者的观点、想法、认识。大多带有作者强烈的个人色彩。
记得07年培训时,第一次接触到刘亚洲的文章,当时觉得就是震撼,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说出了当时想说而不敢说的真话。现在想来,他的一些观点还是让人印象深刻。例如他说到, 吃补品是省略掉日常锻炼而直接获得健康,嫖娼是省略掉恋爱的艰辛而直接获得性的满足。这两个都是投机取巧走捷径的手段。
第三个层次是学事实。
事实是真相,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它可能是学术界最新的研究结果,实验发现,或是权威论证的一段史料。例如我们想了解三国的历史,那就要去看《三国志》、《资治通鉴》,而不是去看《三国演义》。因为前者是相对严谨的正史资料,后者是有虚构演绎成分的小说。
第四个层次是学理论。
理论是事物的运行规律,是对事情变化的解释。
如果你相信一个理论非常可靠,可以把它当做事实。如果你认为这个理论有参考价值,但不一定对,你可以把它作为观点。
理论就是把事实串联起来,形成观点的逻辑过程。事实和观点都是点,理论是把它们串起来的线。学会了理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才能够真正去用理论指导实践。
第五个层次也是最高级的学习,是从书本中跳出来,学习作者的手法。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我们语文课本学习过的贾谊的《过秦论》,还有苏洵的《六国论》(三苏都有一篇《六国论》传世,以老苏的最为有名)。
这两个都是千古名篇,但从事实来说,这两篇文章没有任何史料价值;从观点来说也纯属“小儿科”,《过秦论》把秦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为不施行仁政,《六国论》把六国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贿秦”。这都是用个人品德去类比国家政治,是典型的“想当然”的普通人思维。
但这两篇文章的高明之处,要从他们的创作背景去谈。跳出文章本身才能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贾谊写《过秦论》是汉文帝年间,长期战乱刚安定,国家需要休养生息;苏洵写《六国论》是宋仁宗年间,当时面临西夏、辽国的威胁,大臣正在争论对外政策是应该强硬还是怀柔。
他们都不是在说秦国的事,而是在拿秦国说事。借古讽今才是他们的真实目的。看到这里我才发现,当年朗朗上口背诵的雄文《过秦论》都算白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