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服是要少还是多?
我的答案很清楚:衣服要少而精。
我女朋友的答案也很干脆:衣服当然是越多越好。
迥然不同的答案平时也没问题,反正衣服总是她买,顺便给我也买点,我也省得操心。
今天一起逛商场,这冲突就来了。
原本她是说给我买条裤子的,我也欣然同意,自己主要穿的都是牛仔裤,确实缺条休闲裤或西裤。
到了商场,进了第一家店就没挪开步,她首先就给我选了一条休闲西裤,我也觉得穿上挺舒服、帅气。拿到手上,一看价格有点肉疼,平时都是三位数消费,这一下子冲得有点高。
我忍住了,没说啥,裤子买下,走人。
后来又逛了几家店,她有非常强烈的购物欲望,本来想着是给我买条裤子的,结果一条不够,结果裤子也不够……
她看到了我不是特别开心,就问我是不是嫌贵了,接着又说,她昨天给自己剁手了,今天就也要给我买衣服,不能总是她给自己买,又说像这样专程逛街给我买衣服也很少。
我一直没说什么,但我能体会到自己的确不是那么开心,这种情绪是存在的,这是为什么呢?
想了想,一是嫌贵,二是嫌多。
先说第一点,嫌贵。
觉得贵,有消费能力不足的缘故,一点点赚来的钱就这样哗啦啦流走了,更有觉得不值的原因。
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跟消费能力成正比,这理所当然,有钱人当然才能大手大脚,但我还发现,消费水平跟消费观念与消费品味也有关系。
我之所以觉得四位数的一条普通裤子不值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这其价格超出了我的理解和接受范围。接受范围不是不能接受这个价格,因为我可以随随便便花一两万去旅游,好几万去学习,而是我不能理解和接受这种价格背后的价值。我认为这种价格是虚高的,定倍率极高,我花的钱多数给了租金、人力成本和品牌溢价,而裤子本身的价值和成本根本没这么多钱。
再说明白点,比如说,我现在一般消费是300~700,我心里非常清楚,一百块以下的衣服与三百块一件的衣服之间的差距,并且我愿意接受多付200+的钱来获得这样的衣服。但我还不能理解三千块和三百块一件衣服之间的价值差距,我认为可能是好一点,但这种“好”肯定不值得10倍的价格。“有这么好吗?”我用性价比的尺子去衡量,暂时无法接受这种价格。
这或许是我的消费品味和消费能力还不够提高,等到月入十万,可能买一件一千块的衣服就不眨眼了。
我跟她说,我们两的消费观念和习惯不一样,这其中没有对错。
我记得梁宁在产品思维课里面讲过一套用户画像,有三类典型的用户:
- 1、大明:我对我的需求非常了解。男人买衬衫。
标品就讲价格与效率,最依赖的工具是搜索。京东、百度就是服务大明的。 - 2、笨笨:我有大概的需求,但还没那么明确。女人买裙子,逛了一圈最后买了个帽子,淘宝就是服务笨笨的。
- 3、小闲:我没有明确需求,我就是来打发时间的。腾讯系就是服务小闲的,天涯、豆瓣、马蜂窝都是。
很显然,我是“大明”,而我女朋友是“笨笨”。
接下来说第二点——嫌多。
本身我之前就有自己买的衣服,今年她又给我买了不少衣服。在我看来,一个人一天只能穿一身衣服,而我是那种喜欢了或说习惯了穿某身衣服就不会随便更换的。也就是说,即便我有很多套衣服,都很好看,我也都喜欢,但是我经常穿的也只有两三套。这样一来,衣服多了就是放着,很是浪费。
而女朋友不一样,她看到喜欢的就会买下来,很多甚至一次都没有穿过,正如开头她所说的“多多益善”。
我的穿衣风格跟我的处事态度是一脉相承的。
少而精,把资源专注在重要的事情上。
其实乔布斯、扎克伯格、马斯特、雷军等都是这样的,他们经常穿的衣服基本都一样,因为往往是同样款式的衣服买几套换着穿。很显然,他们并非没有钱,我清楚,这是他们不想分散精力的做法。
大脑有两个系统,可以自动驾驶的系统1,还有需要主动控制的系统2。主动控制是很耗费能量的,因此我们要尽量增加自动驾驶的事情,将主动控制用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
况且,衣服穿得好看并不能提高我的竞争力,我当然会把有限的钱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最后,回到开头的问题,衣服是要少还是要多?我和女朋友的答案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只不过如果加上一定的条件限制(前提),那就知道什么情况下该如何做了。
比如,大伟哥讲过一个例子。某次,他爱人给岳父母过生日,去了一家日本餐厅,花费不菲。最后两个人付完账单,兜里只剩下下星期的饭前了。这显然是不妥当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