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身边的人‘唐僧’多次后,终于抽出时间,刷剧《以家人之名》。
虽然没有预想套路那样的心酸,也没有那么煽情,看过后的揪心和温暖也让我终于明白了《以家人之名》新一波霸屏的原因。
1,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你是太阳,孩子才能真正温暖
“咱做父母的得抗住,不能倒下,不然让孩子怎么办。”
凌爸爸是这么想的,他也是这么做的,一心扑倒了工作上,回到家还想跟没事人一样,好好过日子,吃口热乎饭,休息一会,没事还想跟老婆打趣唠个家长里短。
“可我就真不明白了,陈婷,他到底是怎么了?这状态就越来越差,每天就这么闹啊闹啊,我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该怎么办?”
一遇到陈婷情绪发作,凌爸就失了武功。
推辞。
逃避。
“咱能不能不说这事儿?
好好过日子成不成,
能不能不提核桃?
能不能······”
满脸的拒绝,从表情到声音。
无疑,他的拒绝,更加加重了陈婷的无助。
她哭喊甚至愤怒,波及儿子,却不知道怎么解决处理自己的心情,然而此时她多需要凌爸温暖的拥抱,哪怕就抱着,不说话,哪怕就一句“不怪你。”
或许,陈婷的心结就能稍稍缓解,慢慢释然。
“我安慰他的话没少说啊!”借着小酒跟李爸诉衷肠。
“就那安慰那话,就跟那小刀似的,就咔咔咔咔咔咔,就剌你那心坎儿,这后悔是太折磨人了,陈婷,是不是,真的就过不了自己这坎儿,所以才那样”
一起生活的两口子,都不如一个外人,瞬间解说的透彻。
这就是共情的力量。
低情商的凌爸还在这纠结,还在这迷惑,不解。
原来,他也是这可怜的人,是这套子里的人,只是情商低,不懂得共情。
哈佛,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认为:
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做出回应的能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他说:共情就是能够深入走进当事人的内心世界,能够主动用当事人的眼光态度来看待这个世界。
在失去亲人孩子这件事上,李爸和凌爸同样是遭遇家庭的不幸,李海潮丧子失偶后却活成了不一样的人生。
就连几岁的孩子尖尖都表现出让人心疼又欣慰的强大的共情的能力。
在凌霄第一次蹭饭后妹妹就和哥哥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他都是一个人偷偷的想我妈妈,
我想,
但是我要假装不想,
因为爸爸会伤心的,
我也是一个人偷偷的想我妈妈,
不让我爸爸知道,
你也可以一个人偷偷的想你妹妹,
不让你爸爸妈妈知道。”
这是两个孩子的悄悄话。
尖尖的几句话就把我的心揪在了一起。
情商高能共情得孩子伤不起啊。
其实,孩子什么都懂。
“奇了怪了,不随我,也不随他妈这脾气他是莫名其妙的乐观。”
凌爸还打帮腔。
“多美好啊!”
可是,他们都不知道这是小尖尖成功的骗过了他们的眼睛。
凌爸,他也是个自顾不暇的人,陈婷,更是深陷泥潭。
我们是旁观者清。
最终,陈婷也离开了。
就这曾经不被看好的一大家子:
两个大男人,三个孩子,以家人之名生活在一起。
温暖的李爸爸就慢慢让孩子们活成了一道光!
因为他看得见,满眼里都是对子秋的心疼,心里装着的是凌霄的失眠;
他会在在外人逗笑子秋的时候态度明确的制止,心疼的拥抱。
看到凌霄的黑眼圈会默默地多做一些他喜欢的菜。
幸福于微处。
不光是眼睛能看得见,更是温暖的心。
不管是凌霄,子秋还是尖尖三个孩子都有失去妈妈的不同阴影,可是最终在李爸温暖的照耀下孩子们反而一起度过了更加美好而难忘的童年。
在《共情的力量》这本书中,作者说,共情是一种天生的理解他人想法和感受的能力,这就意味着我们任何人天生都具有这项天赋。
作者还强调:真正做到共情,要比共情重要的多。
2,共情是恰如其分的回应。
在《乘风破浪的姐姐》录制过程中,阿朵的表现,依旧让我着迷。
她还是那样的,江湖侠气,坚韧而柔软。
能够随时感知、敏感的感受他人的情绪。
当袁咏琳焦虑的,大哭,她也不禁掉下眼泪。
“我特别理解她这种努力不被人看见的感受。”
有时候,我们自己可能对深一层的情绪并不能驾驭。
在当队长这件事上,袁咏琳几次不堪重负,在车上忍不住流泪。
阿朵却捕捉到了,她看到了袁咏琳情绪更深层的需求:
不是不想当队长,只不过对自己还没有足够高的自信。
她的回答告诉袁咏琳应该直面自己的选择和责任,给出了寻求自我出路的途径:
“你要去享受这个舞台。”
“这是你的功课,老天爷放在你面前的功课,你迟早要面对.”
阿朵传递的是坚韧,释放的是温柔的爱。
让人感动的不是励志的说教,而是真情意切的姐妹间的惺惺相惜。
这是阿朵式共情。
细腻并且有出路。
一个真正拥有共情能力的人,一定是真正拥有爱的能力的人,爱自己也能爱别人。
她能透过伪装发现对方脆弱柔软的部分,恰如其分的呵护对方的成长。
还记得在《妈妈是超人》的录制中,胡可伤心落泪。
那段时间她常常是连夜拍完戏,赶回家,睡不够还得送孩子上课。
事实上沙溢不是不心疼胡可,他只是面对这样的局面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应对。
反而责怪胡可把自己搞得很辛苦。
胡可只能更委屈。
“这件事情本身一点不辛苦,最辛苦的是你的态度。”
胡可当时需要的并非是解决方面的建议,而是情感层面的理解和支持。
沙溢的表达反而侧面否定了胡可在平衡家庭和工作上的努力。
这就是共情力量的反作用,不能恰如其分的回应,不能抓住要害,只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3,共情是理解之后的行动。
最浅薄的认知:共情就是通情达理,将心比心,适时地换位思考。
《共情的力量》的作者,亚瑟,告诉我们,共情之后的行动才是共情的核心。
有个小故事,一个帅气的年轻人,曾经是运动健将,思维敏捷,待人亲切。
可是,后来得了抑郁症,染上了毒瘾,吸毒后还稀里糊涂的参与了抢劫。
当时这位年轻人逃亡后,被亲人劝说:
“你赶快回来吧,我给你聘请了一个很好的律师,你坐牢的时间不会太长,我帮你订回国的机票,不用担心。”
听完这样的劝说,这位年轻人是这样答复的:
“让我想想吧,我爱你,告诉父母我也爱他们。”
故事看到这里,我们大略会有这样的猜测,危机是不是可以解除了?
事实上打完这通电话之后他就买了高纯度的海洛因,给自己注射了致死的剂量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悲剧。
故事中的主人公,不是别人,就是 《共情的力量》 一书的作者——美国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的亲弟弟,而亚瑟当时已经是心理学博士在读。
事后亚瑟特别的后悔难过,反反复复的思考每一个细节,其实当时弟弟就有说过,
“如果坐牢,我会去死。”
亚瑟当时却因为弟弟的不够担当而愤怒,忽略了。
当弟弟说出“我爱你”的时候,亚瑟的行动不过需要及时的回应一句“我也爱你”。
这就足够了。
在如此绝望的境地,还能让弟弟感受到亲人的爱和心的连结。
有时候人们遇到事情不是不能体谅,甚至也能做到换位思考,却更多的跳出思维做不出相应的行动错失了良机。
共情情绪捕捉后的不同行动往往造就出截然不同的后果。
4,共情是融在生活中无心而为的教养和习惯
李爸就像个端水大师,时时给到凌霄,子秋,尖尖无差别的父爱。
这是多么强大的共情能力。
这是在很多再婚家庭中一个妈妈很努力也难以平衡的事情。
共情与血缘亲疏无关。
“就是亲爸!”在凌霄和子秋嘴里说出来就像烙印一样的自然。
这才是最真实的父爱。
李爸的细心和随和像太阳一样润物细无声。
这种无声的教养浸润在点滴生活常态中,更是习惯的渗透。
父母的意义,对孩子本来就不一定是需要多么殷实的物质供养。
饭桌上明月的妈妈当听到尖尖自学获奖的时候都是实力羡慕的,眼睛里都闪着光。
反而是一路被她富养的明月在三兄妹的面前黯然失色。
不然明月也不会被他们几个的阳光自信莫名的吸引。
这种强烈的吸引——也正是因为妈妈的强势和不能共情,一直缺失的明月才会有了这样的反应。
共情在母女间的情感流动更像的是一种心的共鸣和连结。
有人说养孩子妈妈的养育就像是土壤,是孩子成长的根基。
事实上,父母角色的定位并不一定流于约定俗成,很多时候孩子的成长更需要李爸这样浸润式的无心而为。
共情与父母角色无关。
当共情的力量就像是李爸这样熏陶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就是一种最高级的教养。
无心而为的无心之感最是能够恰到好处的表达,温暖人心。
就像是阿朵的细腻,这不仅成就了她人格的魅力,更是让她在工作中像是行走的太阳。
也不会再有胡可式的委屈,亚瑟的后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