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探寻玉华山文化带

探寻玉华山文化带

作者: 行走的中国 | 来源:发表于2023-04-11 23:39 被阅读0次

              探寻玉华山文化带

          ——玉华山文明密码探寻徒步游

    玉华山山脉完全位于山西省沁县境内(由于没有确切的名称,暂名),在沁县城北大约16公里处,从漳源镇的交口村一直延伸到牛寺乡的山曲村,直线距离不过10公里,但是如果是沿着防火公路上山下坡,转峰绕顶,应该超过20公里。围绕玉华山山脉自西向东依次是浊漳河源头、玉华山森林公园、龙王堂、夫子山、法华寺、庆云山、烂柯山等文化遗存。

华严禅寺 公园大门

    这条山脉完全位于沁县境内,既可以说是山地,也可以说是丘陵,因为他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000米到1300米左右,没有东西两边的太行太岳山高,但是要比全县境内的其他丘陵要高许多,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山丘。就是这条山脉,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既是一条暖温带针阔混交林的自然风光观光带,也是一条徒步旅行的康养道,更是一条读懂沁州历史的漳河之源文化带。

    2023年4月9日,清明节后的第一个周日,开启了我们“文行天下”驴友群说走就走的探寻游。

    我们一行五人开两辆车,先把一辆放在玉华山山脉中段夫子山脚下的韩朝峪沟自然小村子,然后全部坐上另一部车行驶6公里多,先去玉华山森林公园停车场,把车停好,就开始徒步环游。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块巨大的长方体白色的花岗岩石碑,端庄大气新颖,“玉华山森林公园”七个红色的隽秀刚劲的行楷大字镌刻在上面,这是河北著名书画艺术大师武锋先生的作品。华山脚下是新建续建的寺庙“华严禅寺”,正北方就是赫赫有名的华山主峰,石壁巍然直插云天,山顶的寺庙红墙黛瓦矗立山巅,有诗云:

    “奇峰忽飞来,巍然耸天地。

    一朵青芙蓉,缥缈浮云髻。

    攀萝凌绝顶,空翠湿衣袂。

    贪看山色好,行人缓征辔。”

奶奶庙

    据说这是清代沁州著名诗人王省山咏华山的一首诗,为玉华山森林公园增添了不少人文的色彩。

    参观完华严禅寺以后,我们就开始上山,我背着准备去夫子庙进香的贡品,还有少许的水果饮用水和食品,放了满满的一个双肩包,踏着石级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爬,华山是整个玉华山脉的主峰,海拔1305米,相对高度应该有三四百米,但是向上爬的难度是比较大的,近乎垂直于地面,可我喜欢负重前行,因为这可以使我消耗更多的热量,垂直攀爬的路程不算太远。春天的太阳还不是火辣辣的,恰好温暖着我的脊背,汗珠啪啪掉在眼前的台阶上,踏着坚实的脚步我稳稳向上,终于再爬过一个垭口之后,眼前豁然开朗是山寺门口一块不大的开阔地,这就是华山的山门洞到了,仰望山顶,整个寺庙群依山而建,分为三层,既为山寨又为寺庙。从左侧攀登上,即达华山峰巅,依地势建有石结构的方形塔式老君庙顶(又称老君顶)、穹隆,四周壁画色彩艳丽,雕刻精美,像蒙古包一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华山地理位置绝佳,站在峰顶,环顾四周,西边的太岳山余脉伏牛山系,从南到北苍苍茫茫,东边的太行余脉巍巍耸立灰蒙蒙的一片,我们站在沁州盆地中部丘陵的高处,遥望四周,全县丘陵起伏,高低错落,典型的太行山丘陵地貌,太岳山与玉华山山系夹着漳河谷地,浊漳河的西源就在我们的脚下,源于漳河村,在山脚下弯弯曲曲向南流淌,它串起的水库星罗密布,像珍珠一样洒落在沁州大地,从北向南依次有,北河水库又叫漳源湖,北海、西湖、南湖,远望过去,波光涟涟,犹如明镜。

    华山集奇险俊美为一身,“凭空消出碧芙蓉,疑是蓬莱第一峰,俯仰忽惊尘世隔,却疑身在碧云端。”华山寨下石壁千仞,怪石嶙峋,有的似童子拜佛,有的似石猴听经,还有的似犀牛望月,惟妙惟肖,尽展大自然神来之笔。

    岁月风雨把石阶平台打磨的圆润光滑,打扫得洁净如洗,仰视蓝天薄雾冥冥,寥廓无垠。四周远山如黛,村落如棋。站在华山寺北部的望岳台,规制庞大的龙珠寺、云雾缭绕的太岳山、如银色飘带的漳河水尽收眼底。华山在整个森林公园中居于中心位置,圣母庙、龙王堂、夫子庙、法华寺、龙珠寺、烂柯山等人文景观点如众星捧月拱卫于四周。

    国道208线就在华山脚下纵贯南北,这也是古代晋阳,通往冀州之地的必经之路,自古沁州“北控晋阳南襟潞泽”,华山在这里见证了古老沁州文明的变迁,古老的漳河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熠熠生辉。

老君庙穹顶 老君庙 华山寨

    向北望去,是浊漳河的北源,南涅水河谷,在涅水河畔,也有着悠久的文明,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仔细欣赏了华山顶上的神庙之后,我们转向东向龙王堂、夫子山的方向前行。此刻再次回望华峰,横生感慨:

        “华山立千韧,独树莲花峰。

          危崖拱石柱,领冠群山顶。

          今夕攀绝顶,下窥寺庙新。

          羽化升天处,仙人留洞中。

          亦闻文端诗,还看仲巡文。

          采风辞五岳,攀岩历千辛。

          静休唐宋石,渴饮华山泉。

          去去龙王东,行行佳树丛。

          回转十八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若回访,乘机蹑彩虹。

    从华山顶部到夫子山,不知有多少公里,这条防火路我们感到很新颖,每走一步都带着好奇,在前段时间清明前下了一场透雨之后,空气变得更加清新,大地散发着诱人的泥土的气息,满山的松柏树显得更加青翠欲滴碧绿无际,偶尔韧性的山花还在坚持的开着,仲春时节,应该好好的抓住这个短暂的春光。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以赋诗”我们一行人有说有笑,适时补充水份和能量,谈论着漳河的渊源,探寻着漳源文明的密码。

    “三径救荒,松菊犹存”,松柏正是春天返青的季节,可以闻见淡淡的松香在空气里弥漫,路边大部分的山花已经凋零,山谷里偶尔还可以见到一簇的山杏,在努力的开着,桃杏开始吐露嫩芽,准备孕育果实了。在经过大约一个多小时的翻山越岭迂回曲折之后,我们一行又来到了此行第二站龙王堂。

    这是古代沁州最大的佛教聚集地,龙王堂景区位于玉华山山脉中部山腰,森林茂密,山谷幽深。古刹距华山东北5公里的申则岩村,寺庙创建于金代,解放前曾是沁县佛总会住所。新建筑主体座北向南,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五间大门两侧为钟楼。龙王堂塑像巧夺天工,是三晋罕见的文化宝藏,可惜毁坏殆尽。

龙王堂龙王殿 山路

    龙王堂又称龙王庙,遗存为明代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580 平米。三进落布局,中轴线仅存龙井、龙王殿。龙王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殿内存壁画约 45平方米、塑像5尊。东厢房三门四柱式,面宽一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两侧建有山门、东西厢房现已经成为危房,正在抢修。院外有龙池、龙井,井口为长条石砌成六边形,周围仅存三块栏板,四根望柱,柱头雕莲蓬、花瓣形。东厢房面宽五间、进深三椽、单檐悬山顶,四檩前廊式构架。1986年,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由于保护不太给力,维修进度缓慢,残垣断壁,到处皆是,尽管主殿的三间已经修复,但是周边一派破败的景象,推开刚刚翻修的主殿的正门,龙王的塑像巍然挺立,但是略显新一点,两边的塑象头已经断裂,色彩褪去,非常破旧,殿两边的壁画还在原来的山墙上,色彩还比较鲜艳,能隐约的辨出壁画的内容,是龙王堂最具艺术价值的遗存。

    我们继续赶路,这是一条河谷地带,也是涅水河的一条南发源地,我们在玉华山脉的山脚下,右手边悬崖峭壁松树郁郁葱葱,左手边主要是落叶阔叶林和灌木丛,遮天蔽日不见曦月。在沁州大地的腹地,竟然有这样的近乎原始的次森林,对于久居城区的我们,很喜欢在山里边走走,领略大自然的风情,由于山路遥远,高高下下,再上一个到陡坡之后,转了一道急弯,终于看见了我们心心念念的夫子庙,但是我们还得绕着山头去,还有很远,我们在山里边呼唤着,打着气,鼓着劲,终于在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午后一点多钟的时候,来到了夫子庙。

    夫子山主峰海拔 1208 米。因山顶修孔夫子庙,故名夫子山。夫子庙所在山峰名聚仓山,群峰交耸,万山相揖。站在山顶,四周的诸峰一起向你拥来。不知何年何月,人们在山巍巨石之上建起夫子庙一座,石质结构,规模很小,石窟仅容一人,但影响很大,每年接待香客上万人。每逢各类考试,进香者络绎不绝。诗云:

    “峰自东方来,杏花谢复开。

    群雄如梳势,清风妄入怀。

    砚穿石榻斜,落墨已成苔。

    回看缭绕处,山鸡独徘徊。”

    夫子庙很小,但很有名,在十里八乡甚至周边县区也可以说是小有名气,石头砌的仅容一人的一个小庙里,请来了孔圣人夫子像,在小小的底座周围,善男信女送的层层叠叠的石碑,把小小的夫子庙围的水泄不通。为了孩子,我们做家长的向孔圣人许下诺言和愿望。站在夫子山顶,环视四周无限春光尽收眼底。在我们这里自古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夫子庙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象征对文化的崇拜,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祭拜我们万世师表孔老夫子,同时也是祭拜我们虔诚的信仰。

    在夫子山东北方向还有安乐山的法华寺、庆云山、烂柯山等的人文传说,他们构成了整个玉华山山脉文化带的文明密码,需要我们继续探索解码。

    我们与护林员说话间,米老师已经把车开上山来,于是,我们与护林人员依依告别,带着满身的疲惫,带着满满的收获,我们向山下走去……

          2023年4月12日星期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探寻玉华山文化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yn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