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山东大学(威海)
人物|王佩玉:从3人团发展到800人老兵志愿服务团,她是怎样做到

人物|王佩玉:从3人团发展到800人老兵志愿服务团,她是怎样做到

作者: 杨文倩 | 来源:发表于2018-03-01 11:48 被阅读0次

    人物简介:王佩玉,女,汉族,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2015级视觉传达专业,现任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暖兵筑梦”(原“情暖老兵·为爱奔跑”)志愿服务团负责人兼外联部部长,手·印(威海爱兵班)创立人,“上海公益发起人”培训基地优秀学员,山东大学(威海)首届青马工程精英班优秀学员,中国关爱老兵大学生联盟基地组织部部长,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调查采访组组员,中国抗日战争纪念网通讯员、编辑人,威海市大山传媒有限公司运营经理,威海市联通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特聘主持人,威海市广播电视台实习主持人。

    穿上“暖兵筑梦”(原“情暖老兵·为爱奔跑”)志愿服务团的橙色团服,带着送给老兵爷爷的礼物,做好“大家要有耐心和礼貌”的最后一遍嘱咐,王佩玉又一次带领队员们踏入老兵家中做日常关爱志愿服务。

    这是走访的第几位老兵?王佩玉心中有数。两年来,她亲历过的大至百余人的活动,小到仅几人的走访,她都刻印于心,记录在案。一直奔跑在关爱老兵之路上的她,从未对老兵们有过任何敷衍。双休日带领小分队看望老兵已成为她的日常,为老兵们争取更多的生活补助是她努力的方向;她了解爷爷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喜好,她时时记得一位老兵曾对她说过:“你们给了我希望,就不要让我失望”。于是,一份又一份生辰贺礼、物资补助被送到老兵们手中,一场又一场“老兵·圆梦”活动完满了老兵们晚年的愿望。“我想看到爷爷奶奶们的笑容。他们开心,我就很满足。”这便是王佩玉淳然真诚的心语。

    “无意中播下的公益种子”

    王佩玉坦言,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过志愿服务,“只是觉得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并没有深刻清晰的概念。”作为美术特长生,她像所有的学生一样,认真学习,有着自己的小爱好。除了画画,她还喜欢演讲、唱歌、弹钢琴、跳舞。直到高三时,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中南大学的大学生一起去看望湖南长沙的抗战老兵,这次长沙之行,在王佩玉心中埋下了一颗公益的种子,但是由于高中课业繁重,且是全日制封闭式学校,平常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所以她只能默默地在心里期待着“上了大学以后,寻找机会做志愿服务活动。”

    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大一时刘楷老师以“战争”为主题的一堂形势政策课上,一则老兵捡垃圾的新闻深深刺痛了王佩玉。她不相信这些曾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民英雄如今竟生活得如此凄苦,她决定亲自去探访老兵的生活。于是,她组建“情暖老兵·为爱奔跑”(现更名为“暖兵筑梦”)志愿服务团,就此与老兵公益结下深厚的缘分。

    “从3人到800人,一路为爱奔跑”

    当时,湖南老兵之家(一个援助抗战老兵的公益平台)的一个区域负责人是王佩玉手中唯一的人脉资源,她决定就从湖南长沙地区开始走访,积攒人脉。深入湖南老兵之家探访期间,王佩玉叹服于它完善的体制、流畅的运营,让老兵们能受到充分的关怀。受此触动,她萌生了在威海实行关爱老兵志愿服务的想法,并即刻行动起来。

    然而,威海的老兵公益事业进行得并不如想象中顺利。

    最开始遇到的困难不是时间问题,而是寻找老兵爷爷所在地的问题。在关于老兵的基金会里面寻找,王佩玉只找到了一位威海户籍的老兵,她觉得难以置信。“光是学校组织学生去看望的老兵就有好几位,怎么记录在档的就只有一个呢?”这种想法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她首先想到的是寻求民政局的帮助。一番“软磨硬泡”,她终于要到了威海市的老兵名单。

    要到名单,这只是第一步。

    王佩玉认识到,对老兵们只有精神上的安慰和陪伴,没有一点点物质上的帮助是不行的。可是作为大学生,王佩玉手头上的资金很有限,每个月除去必要的开销后,只能剩下一两百块。

    父母对王佩玉的志愿服务并不反对,妈妈对她唯一的要求是“不花家里的钱”。呼吁其他的队员和同学捐款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们开始策划,想点子,带领团队在校园内开展了爱心义卖、“老兵暖冬”计划等活动;跟学校的兼职服务中心联系,队员通过兼职获得的工资来筹款。与同样投身于老兵公益的企业负责人协商合作,为老兵们提供生活物资。她曾与湖南智淳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发起“5元购奶粉”的活动,通过众筹的形式为爷爷购置奶粉。从“5元份奶粉”到粮油,从节日贺礼到“老兵暖冬”,尽管过程不易,幸运的是,她拥有一群踏实肯干、同甘共苦的队友,没有物质上的报酬,只是凭着一股年轻的冲劲和理想,在坚持做志愿服务。她印象比较深的是一次在写结题报告的时候,参与的14个人有10个人主动地跟着她熬夜写,没有怨言。

    另外,由于团队经常要跟其它地区的老兵联系,所以会远赴四川等地。“从威海出发,要花30多个小时,而且当时为了节约经费坐的是没有空调的绿皮火车。硬座,大家就这么熬过来了。”

    在她和团队成员的坚持下,团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前来加入的志愿者也越来越多,如今已发展到800人左右。她的志愿服务项目得到了校团委的支持,还争取加入到了两个国家社科重点基金项目,得到了一部分资金。于是,王佩玉开始思考,能否进一步深化老兵帮扶力度和社会价值呢?

    “老兵口述史,想做历史全貌的记录者”

    目前社会上,由于部分抗战历史遗落民间,并不是所有的老兵都能够得到补助资格认定,针对这一问题,王佩玉团队需要将老兵的口述史记录下来,以便向民政局以及全国各个关爱抗战老兵基金会申请抗战老兵生活补助。口述史记录工作繁琐细致,需要与老兵之间建立一种信赖和默契的关系。王佩玉介绍说:“资料的申请和审核是很麻烦的事情,手续多,比如说网站需要老兵爷爷的个人经历和抗战经历,这对于表达上有困难的爷爷来说就不太现实。”跟老兵爷爷的沟通也需要技巧。为了解决地域差异造成的沟通问题,每次去看望老兵爷爷团队总会安排一个威海本地人。一般而言,老兵爷爷的家属也会在旁边帮忙“翻译”。

    “爷爷们其实跟孩子一样,你可以用手势,偶尔的逗趣也会让他们感到很开心。”长期跟爷爷呆在一起,她对爷爷们的脾气已经很清楚,“只要给他们肯定和尊重,爷爷就会很开心地跟你聊。”就这样,通过多番努力,他们整理了威海市抗战老兵的资料,使更多的老兵能够得到补助。“如果在基金会审核通过,加上政府的补助,一个月爷爷能领到2000块左右。”

    “跟爷爷接触一段时间后,感情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我们做口述史,不是为了加学分,而是想引导更多的人去关心老兵,去关注历史。”王佩玉相信,历史的大轮廓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细节支撑的历史则缺乏人性化。“爷爷所在的军营里面发生了什么小故事、当时怎么抢救战场上受伤的伤员的……因为每个地方都不一样,所以很多细节我们都不了解,而我们忽略的那些细节,往往才是最触动人心的地方。”

    王佩玉清楚地知道, “时间不等人”,尤其是对于这些鲐背之年的老人来说,留给他们的时间真的很吝啬。他们的离去,不仅意味着个人心跳的停止,而且是历史记忆的遗忘。记录老兵口述史,不光是为老兵们留存生命的痕迹,更是为了让人们能更了解曾经的历史。“那段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如果不去挖掘,那么留给后人的只能是历史书上呆板的文字和抗战剧中片面俗套的情节。”

    "公益不是单向的输出,是双向的平衡"

    在老兵公益活动中,王佩玉绝不仅仅只是传递爱和温暖,更收获了幸福。令她内心最为震撼的一次,便是在“老兵·印象”摄影展开幕之日,李百信爷爷一下车便寻她,反反复复唤着“好孙女,你为什么要对我这么好啊。”她能感受到爷爷内心的激荡与不安,“在当时的场合下,我就是爷爷唯一能依靠的亲人。”送爷爷回家的路上,爷爷始终用力紧紧握住她的手,说:“你的手怎么这么凉啊,我给你暖暖吧。”爷爷交付给她的沉甸甸的信任让她心中感动不已。在她心里,早已将这些爷爷当作自己的亲人。“当我看到爷爷坐在路边,远远地看到我们来了,就站起身的时候,我也不知怎么,就高兴得一路奔向他。”在“情暖老兵·为爱奔跑”的路途中收获温情、奔向爱,这大概就是最幸福的体验了吧。

    ■ ■■■■

    这份公益事业不仅让她收获了幸福与感动,也促使她坚持学习,不断求索。王佩玉曾先后远赴湖南、南京、上海等地进修,还代表团队与中国关爱老兵基金会、中国抗日战争纪念网等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与公益领域的先行者多番交流,获取了丰富的经验之余,也积累了广泛人脉,令她不禁慨叹:“只有不断学习交流才能做得更好”。为了方便对外交流,调动团队成员积极性,她成立大学生关爱抗战老兵联盟基地,作为大学生与社会接洽的平台,又从团队活动经费中抽出一部分,作为假期外派学习小组的培训费,让大家能多方吸纳创新思想,积极献计献策,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

    这个常把“开心就好”挂在嘴边的女孩,对“公益”有着自我的坚守,亦有着独到的见解。心怀“随手公益”的理念,她认为公益并非一项奢侈的事业,而是人人皆可涉足的实现资源平衡的平台。“也许我随手可做的事,正好是别人迫切需要的。我既有能力帮助别人,让双方都收获快乐,又何乐而不为呢?”

    尾声

    许多学生团队负责人在毕业后,也将曾经为之奋斗的事业一并留在了身后,王佩玉对此也有着自己的思虑,“或许我以后就走上公益的道路呢?”她爽朗地笑了。目前团队处于稳步上升期,本学期正重点开展“老兵·圆梦”项目和“抗战精神入课堂”等一系列抗战精神传承的活动,王佩玉在欣慰之余也有些忧心,自己离任后,团队能否更长远地发展下去;今后的志愿活动中,老兵爷爷会不会因她的缺席而怅然失落。“毕竟,我还答应了一位爱花的爷爷,今后要陪他一起看花。”因此,她想尽快培养出接班人,以取代她在老兵爷爷们心里的位置,不至于让风烛残年的老人在迟暮之年感受伤离别的苦楚。

    “你动过放弃的念头吗?”

    “没有,从来没有。”

    王佩玉轻描淡写,眼神里写满坚定。

    “对于我真正想做的事,再难再累我都愿意。”

    也曾辗转,也曾坎坷,也曾重山阻隔,也曾路长人困。然方寸之间,自有天地,始终为爱奔跑的她用情怀感染了一批又一批人,用爱点亮了老兵迟暮的人生,以她的坚韧带领着团队从零开始向前,将“暖兵筑梦”之路一直延续至今。

    作者:潘翔宇 李倩 刘禹同 费潇潇

    编辑排版:潘翔宇 李倩 刘禹同 费潇潇

    图文审核:潘翔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物|王佩玉:从3人团发展到800人老兵志愿服务团,她是怎样做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dg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