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交往中,经常看到亲子教育中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心生感悟:孩子出生后就像一张大白纸,父母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一旦孩子长大长成了一棵歪脖树,又责骂孩子,可什么时候在自身找过原因呢?
记得有一次乘坐长途客车,邻座位是一个三口之家,儿子大约三岁左右,一路上都在玩手机,车到中途的时候,手机没电了,孩子要妈妈的手机,妈妈不给,孩子就开始哭闹不已。妈妈一副事不关己的架势,爸爸刚开始哄孩子,不见效,就开始吓唬,丝毫没有效果,然后忍不住打了孩子一巴掌,孩子哭闹得更凶了。
当时我就在想:如果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手机没有电不能再玩了,小孩子对着屏幕时间久了对眼睛不好,然后和孩子互动,做个手动游戏,或者外出之前给孩子带一本绘本,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也许就会是另一番景象。
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骄纵孩子,我遇到的一个奶奶真的让我刮目相看。有一次参加婚宴,同桌有一位带着孙子的奶奶,小孙子两岁的样子,典礼的时候,奶奶一直给宝宝小声互动,宝宝十分安静。
饭菜上桌,奶奶从双肩包里取出了儿童餐具和水杯,用自己的筷子给宝宝夹了宝宝能吃的菜,荤素搭配,一边吃饭一边小声问宝宝“好吃不”,得到肯定后,奶奶会心地笑了,全程宝宝都十分安静,不吵不闹,当别人夸他懂事的时候,宝宝还害羞地笑笑。当时我就想,这个奶奶把孙子带这么好,儿子也差不到哪里去!
基于对亲子成长教育的兴趣,我写下了《成长路上不孤单》,主要记录了女儿成长道路上的困惑和踩过的坑,修改之后有40个章节,大概8万字。自己的孩子自己了解,写起来还算得心应手。
可是亲子教育的困惑不单单是我们家遇到的困惑,千万个家庭有不同的困惑,于是我又想写一写这方面的内容,于是《解忧杂货铺》开篇了,意在用书信的形式回复求助人的困惑,把主人公方诺老师退休后开一家创意文具店,小朋友们把自己的困惑用书信的形式放在特制的袋子里,第二天在另一个袋子里收到回信。方诺老师又在网络上开通专栏,给来访者解忧排难。
场景安排好后,主人公也闪亮登场,整个故事情节以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为主线,以家长的困惑和孩子的困惑为两条副线,相辅相成,交差前进。
故事的主人公海东90年代一个相对重男轻女的家庭,母凭子贵,又是长子长孙,备受家族的喜爱。父母以海东为要挟,从海东的爷爷奶奶那里捞取资本,并给海东灌输一些不健康的理念,固化他的思想。海东的父母不但自私懒惰,控制欲还比较强,骨子里的小农意识,养成了攀比的习惯,导致海东的成长之路波折不断,格局和认知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高考海东考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又不想当老师,曲线从政,因为格局的限制郁郁不得志,父母经济上的盘剥,恋人被迫分手,导致海东经济上受到刺激,本来回家休病假想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让他料想不到的是父亲突发脑梗,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母亲本来就是借助婚姻改变命运的,当幻想破灭后,对父亲的报复就是不愿意照顾,甚至折磨父亲……这让海东更加恐惧婚姻,在感情羁绊的漩涡里不能自拔,无法胜任工作,彻底躺平了。
往下怎么写?让他继续躺平,自生自灭?带着疑问我请教了@快乐人生老陈老师,他给出了中肯的建议:让他自强自立起来,要不然解忧杂货铺失去了解忧的意义。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从@快乐人生老陈老师的指导,继续推进故事情节。
叔叔姑姑们尽管十分关心海东,但毕竟有代沟关心不到点子上。在外地工作回来休假的堂妹每天都会过去看望海东,有的时候还邀请上表姐带着几个月的宝宝看望海东,毕竟年轻人容易沟通,效果还不错。
在家躺平一年多的海东,在爷爷奶奶的合坟立碑的仪式上,第一次走出家门和亲人们开始沟通了。这是个好的契机,堂妹又在工作地咨询专家,给海东购买药物治疗,又引导海东加入了一个@抑郁症微信群,在和群友的交流中,一个叫@魔鬼的天使的女孩子和他共同语言比较多,互相了解后,海东利用工作积累的文字经验,给做微商的@魔鬼的天使写商单,久而久之,两个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药物的治疗、亲人的陪伴、爱情的滋润,海东慢慢走出了心灵的羁绊,决定走出家门,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却遭到了母亲的反对——以经济封锁为前提!在亲人们的帮助和努力下,海东拿到了奶奶过世后留给他的婚嫁金,还有父亲的丧葬费,作为创业的启动资金 ,并劝慰母亲回到老家养老,毕竟亲人们都在那边,而且离海东的创业地也比较近,这样海东既摆脱了母亲的控制,母亲也回归了正常生活,皆大欢喜,结局还算完满。
写完《解忧杂货铺》,我没有像以往一样完成一部作品如释负重的感觉,反而心里沉甸甸的。
亲子成长教育是个沉重的话题,同时也是个宽泛的领域,我能写出来的困惑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困惑留给我们去分享,去解决。
任重道远,砥砺前行,在这个领域里还有更多的知识需要学习,沟通。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