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看到书友丽娜眉飞色舞、一气呵成地讲了这本书里的一个故事之后才想借来一阅的——倒不是她正在讲的那个故事吸引到了我,而是她的状态,我想能让人一讲起来就如此投入和兴奋的书,一定有值得读的理由,而且我要自己来找寻其中的奥妙!
这本书和这个作者——大冰,其实前前后后给我带来许多纠结——从来没有一本书给我带来过这种体验,所以我得先花点时间介绍一下我如何接触到这本书的背景信息。然后,我也不会提及和拘泥书中具体的人和事,我会描绘一些缥缈和没有定论的思想,从外围指向那个“月亮”。
我不知道这样写算不算一个标准的读后感,但我想,即便一个对书和作者都很陌生的朋友看到最后,或许都能产生巨大的好奇想读一读大冰的书。不过,想翻书的人还是慎重的好,为什么?自己往下看喽!
第一眼看到书友丽娜童鞋拿出这本书的时候,看到名字和封面,我下意识以为一定是一本亲子方面的书吧!而实际上,这本书写的是大冰的十二个朋友们(实际上有的篇章不只讲到一个人)真实和传奇的故事,而“乖,摸摸头”也只是书中第一章也就是第一个人的标题,算是大冰的闺蜜吧,而这个词也只是他们之间默契地问候词。
这样取书名,就可以看到作者的率性甚至“任性”了吧!而他的文风也直接表露着他的人格特征,行文干脆、利落,又有些“调皮”、不按常规,语句中经常出现饱含哲理和韵味的金句,读起来脍炙人口、意犹未尽,完全可以把你带进另外的世界。但读他的书更需要去体会的却不在纯文学层面,因为这本书不是小说,而是纪实。所以更需要去体会的是大冰和他朋友们的世界的风采,以及我们怎么让自己也活出精彩。
大冰这个人,知道他的人更多是“文艺青年”以及经常去丽江、西藏的圈子,对他欣赏和佩服的人很多,他也的确影响了很多年轻人的生活选择。先来看看他的身份吧,1980年出生的人,同时是:卫视电视台主持人,高校导师,民谣歌手,手鼓艺人,油画画师,业余皮匠,业余银匠,业余诗人,老背包客、资深丽江“混混”、资深西藏“拉漂”,酒吧掌柜(倒闭了好几个,现在是丽江“大冰的小屋”),禅宗临济弟子,写了三本书,也算作家了……怎么样,看完傻眼了吧?我承认我一开始是很“嫉妒”的,感觉很虐心,好歹我也是快奔三的人了,好像没有一样特别能拿得出手“威震江湖”的本事呢?
一读完书,我就问丽娜,你刚读完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她说,向往。就这么单纯的感觉?我说我有好几种感觉,她说那你说说看呢?我说了一排话:我深深被故事情节感染,我被那些真实的人感动,然后是感觉自己白活了这么大的沮丧,然后是想着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的冲动,最后发现依然无从下手,感觉变成一个字:堵!她说:同感。你开始可不是这么说的——当然,她并没有说谎。
按照我的惯例,读完书一定要写读后感的。我想在网上再找找信息多了解下大冰,看了百度百科和他的新浪微博,但是在看了他一集40分钟的演讲之后,我却有种跟书里的他似像非像的感觉。感觉书里的他随性、洒脱甚至不羁,而视频上的他英俊帅气、圆润通达,说话大方又很有味道,语言精炼又很有感染力,完全是只能对应大牌主持人的形象,即便书里也略微有所提到,但我的感官依然无法把这个人跟其他的身份共用一个肉身!
我瞬间觉得我完全没有办法写什么读后感了,他这个人完全超出我经验以及我能认知的边界之外,他和他朋友们的那些故事我也并没有完全能体会。当然,以我浅薄的人生阅历和识人方式,也情有可原,谁要敢说完全懂了这个人和这些故事中的一切,我倒要怀疑是否妄言了。我其实一度放弃了写点什么,但这两天脑袋里又不停地冒出星星点点的感受和思考让我心里痒痒。得了,还是写一写吧,不管能不能向别人传达点什么,但或许写着写着自己的理解和收获会进一步。
就大冰这个人来说,也不能说他“牛”得在某一个领域红遍大江南北,所以看不到他的高度,而是他怎么可以做到那么跨界、那么多面、面面光彩而又用一个躯体去统合到一起的?如果说很多人的人性和人生是刻意修剪之后难得长成的一两朵大花朵,但他却像自然长成的鲜花簇,大大小小、美不胜收。所有知道他的人,或许都会想,都是五尺之躯,他为什么可以精彩,他的精彩我可以有吗?
读完十二个故事,却发现完全没来得及消化和品味,故而是一摞难以表达、盘根错节的情愫。而书中这些传奇、生动、曲折的故事是没有办法向大家转述的,只能看原文细细体会。可以分享的是,他的这些朋友都很有特色,他们有的跟大冰一样活得很跨界,多姿多彩;有的本身有机会在传统职场和商场领域一展身手,却甘于“浪荡”的生活;有的在做着很小的事情,却有着不凡的经历和对人世深邃的洞察;有的没有什么好的外在形容,纯粹是人性和人格的伟大。
而且,在不同的人和故事中,甚至在一个人的不同故事中,都涵盖了故事中的人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独特选择和对待。大冰的朋友们个个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生命曲线,超然世俗的生活态度,难得一见的人性的向度和深度。总之,这些人普通又不普通,他们活得自然、丰富、有趣,很多人也有过苦难,但跟我们大部分人以三点一线为基调的人活得“很不一样”。仿佛这一群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决绝地不与主流价值观、主流生活样式“同流合污”,真个是“以梦为马”,无论有没有“实力”,就这样“霸气”地存在着,他们有自己的幸福,同时也都很“善意”。
或许这样想只是站在“对立面”来看了,对于他们自身而言,他们只是本能地追逐灵魂的冲动,就这样去生活了,骨子里流淌的自由血液幸免传统的教化。而主流生活中的人,原本每个人的灵魂都有多方面需求,但从学校开始,都被刻意甚至主动地被改造着自己率性和自由的基因,麻木和禁锢自己原始的“野性”,一切适应着社会的、家庭的、道德的需要,但内心却是疲惫的、贫乏的、压抑的。
如果说生命是一场体验,毫无疑问,相对于绝大部分人的“罐头人生”,他们的体验的面积和层级是很多的,他们是有质量的生命。但抽离书本一想,或许我们自己身边也会偶尔有一些很独特的人和故事,只是没有大冰遇到的那么密集,没有他那种深度的体察和细腻的表达,是他用他的视角打开了我们的视野、触碰到了我们没有打开过的内在悸动。
是啊,谁不想活得率性而又本真呢?只是没有几个人的灵魂可以傲娇地立在洪流之中“孤芳自赏”,不得已有太多的妥协、太多的被迫。而这些妥协和被迫很多时候是看起来很“美好”的,因为在选择的那一刻是符合那些关心我们的人期待的,是符合社会主流赞赏的。慢慢我们内在感觉不丰富了、不幸福了,但我们看不到“敌人”在哪里,因为它没有形状。
借助大冰的眼睛,我们有幸看到了另外的世界和另外的活法,引起了我们“释放天性”的冲动,但如何从我们的惯性中“突围”依然难倒了绝不部分人。因为越是以固定样式活得越久,改变的阻力越大,代价越大,大得你根本难以承受!所以,欲突围而不得之,反而会让很多人更痛苦,或许继续“糊涂”地活着对一部分人更好。
我们的社会貌似也需要大部分的人是安分的、专注的、为了某个自己或者别人的“大目标”倾其一生,也更有一些人是乐于为外部世界牺牲自我世界的,甚至有一些人并不把自由和快乐作为追求——或者说因为一些原因早已断切了这种追求,就彻底地把它换成了成就、荣誉和金钱,倒也不坏。说到这里,我却发现我又不是盲目羡慕了。
最后一点思考,超然地说,如果类似丰富、有趣这样的感受本身是主观的,那么获得这些感觉也能一定程度上可以脱离具体“事实”。鸡汤一点地说,就是即便没有很多事实上的感官体验,活在一个不得已的、平淡的环境中,依然可以靠改变对既有客体的认定,增加感受的细密度,“丰富”“有趣”和“快乐”的体验也会收获到,但这绝对是更高要求的自我修行,非具备一定的“佛性”才能感知到。
那么,其实,选择很明显了,要么以肉身和感官从生活中“出轨”增加实际体验,要么不动声色在精神层面不断升级“处理器”和“显卡”来增加解析度,最后殊途同归。无论喜欢哪种,也都不好以对错定论,但对于个人来说喜欢的、向往的,就是正确的,认为正确的没有实现就是痛苦的。
我同样知道,无论哪一个都需要勇气和执着,而你,还有我,都准备好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