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一个学习群中看到一个妈妈说自己的女儿由于中考成绩在当地县区排名不错,所以进入高中就被选拔在了培优班。这个班里面的同学是当年中考成绩最优异的前30名学生。自己备感荣耀,亲戚朋友谈起来,自己觉得特别有面子。可是到了高二孩子成绩在班里垫底,经常为了学习,为了作业熬到12点多,整日唉声叹气,可成绩也不见起色,孩子现在焦虑难安。
无独有偶,今天同事说到亲戚家女儿中考当年全市第一,被省某重点高中录取,亲戚也是感到荣耀无比,但是孩子上高三后开始焦虑,现在焦虑到严重到影响睡眠。孩子妈妈异常着急又不知如何缓解。
在一个大家都关注教育的时代,亲朋好友相聚,孩子的成绩、考取的学校是一个永远也绕不开的话题。如果自己的孩子有幸能成为大家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作为父母自是备感荣耀,风光无限。面子有了,虚荣心也得到了满足,但是又有多少家长会想到荣耀背后的隐忧呢?
俞敏洪曾说过一句话:“北大是我自卑的根源。”考上北大是何等的荣耀,为什么俞敏洪却说北大是他自卑的根源?其实正是这份荣耀引发了他的自卑。在被北大录取的那一刻,俞敏洪说:“真有范进中举的感觉。”他自然成了当地的名人,大家谈论羡慕的对象。这份荣耀也让他空前自信甚至颇有些自负起来。但是北大是什么地方,北大作为顶级学府,是优秀者的聚集地,那里的学生都是全国各地顶尖的学生。很多学生不光学业成绩突出,而且多才多艺。对比带来的荣耀在对此中瞬间消失殆尽。与新同学的对比让俞敏洪开始全面否定自己,由自信转向自卑。
十四五岁的中学生,他们对自我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对自己的评价极易受外界人事的影响。会因一件事的成功高估自己,觉着自己无所不能;也极易因一件事的失败而全面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同时与已升入北大的俞敏洪的父母不同,对于刚升入高中的中学生父母来讲,他们对孩子还有更多升学的期待。中考考的好的学生父母较成绩一般学生的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会更高,这种高期待更易让孩子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迷失自我,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中考考得不错的孩子会在升入重点高中后会变得一蹶不振。
优秀的集体整体氛围也会更积极向上,做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到这样的集体中发展。但请大家不要忽略十几岁中学生自我概念还不清晰、极易受外界人事影响这特点,不要忘记对比中产生的自信也极易在对此中崩塌。事先看到荣耀背后的隐忧,对孩子适当期待、正确引导,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