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情怀总是诗。有一位少女,学习好、心情差,为了养“病”,回到了父亲曾经生活的乡下,开始了一段似梦似真的生活。
也许是独生子女潮,这一代人在成长的记忆中少不了孤独。渴望理解、向往平和,让她们即使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摩擦之外,仍然保持一段相思。
黄春华著《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故事中的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情节没有风起云涌的感觉,但读者分明读出了自己。青春期的敏感,每个人都曾经历,但经历之时,往往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只有逃离了这段光阴,才发现前尘往事不足一题,故有“如今识得愁滋味”。
一如黄春华的多愁伤感,少女与奶奶之间的情感联络更加发人深省。少女与奶奶是隔代亲,一方是无条件的接受者,一方是无条件的施舍者。从少女角度看,是受之无愧、心安理得,但从奶奶角度看,是无怨无悔、情真意切。那些日子,对于少女而言,是快乐的,尽管有小小的忧伤。
奶奶在省城生活了一段时间,变着戏法去取悦少女,少女也是有所感觉的。这种感觉不会局限于隔代之间的互动,少不了奶奶与父亲、与媳妇之间的“冲突”。或许是儿童读物,黄春华没有将婆媳矛盾作为“亮点”呈现,但还是不露痕迹地说出了奶奶的进退两难。父亲安排奶奶回到乡下,表面上是为了奶奶健康着想,实质还是在一团乱麻的亲情战争中选择了逃避。
省城与乡下,是矛盾的。省城代表着诗与远方,乡下意味着眼前与苟且。正如省城的四通八达,寻找一个人如同大海捞针,乡下却能一眼从东望到西,从早盼到晚,没有新鲜事发生,却给因循守旧一个坚定的理由。
奶奶说起爷爷时,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明明知道每天持着一根鱼竿,没有鱼儿上钩,但还是任由时间“浪费”,也许“留不住人”与”留不住心“是高度相关的,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离开乡下,但在梦想世界里,随着一江水流,还是奔向了省城。
少女极其希望了解乡下的过去、父亲的过去,但是奶奶却不得不营造岁月的静好,不是记忆力变差了,而是判断力增强了。生命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情会发生,但真正对自我以及身边人的生命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却屈指可数。如果当时没有大喜大悲,就不会历经千帆还念念不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