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财经·投资·理财心理
你才不是一个理性的人

你才不是一个理性的人

作者: 少年魔号 | 来源:发表于2018-03-31 12:05 被阅读0次

    你不信?我们来做个试验。

    开始。

    现在,有两个选项:

    A.你一定能赚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赚40000元,2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二者选一,你会选哪一个?

    先记住你的答案,我们再来做一个选择:

    A.你一定会赔30000 元。

    B.你有80%可能赔40000元,20%可能不赔钱。

    这一次,你又会怎么选?

    是的,那就是答案。

    没错,就是这样。

    我想,当我公布答案时,你一定会骄傲不已。毕竟读过那么多的书,见过那么多的人和事。不理性?哼,简直是笑话……

    好了,我知道你选对了。

    第一次选A,第二次选B。

    对不?

    不好意思,正确答案是:第一次选B,第二次选A。

    为什么?

    按照传统经济学的思路,第一次选择中,A选项的期望值为30000×100%=30000,而B选项则是40000×80%+0×20%=32000,B选项期望值更高。同理,在第二次选择时,A项期望值为-30000×100%=-30000,B项则为-40000×80%+0×20%=-32000,A期望值更高。所以第一次选B,第二次选A才是最理性的做法。

    你一定很奇怪吧。

    为啥会这样?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相反的选项?

    其实,在第一次选择里,人们之所以会选A,是因为“确定效应(certainity effect)”的存在,即在确定的好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用一个词形容就是“见好就收”,用一句话打比方就是 “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落袋为安。

    至于第二次选择,人们倾向于选B,则是因为“反射效应(reflection effect)”的作用。就是说当一个人在面对两种都损失的抉择时,会激起他的的冒险精神。在确定的坏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两害相权取其重”。

    如果你投资股票,可能你会有这样的经历:股票上涨时,你会强烈倾向于将股票卖出,即使股票还有不小的上涨空间,你也愿意早早获利了结;股票下跌时,你则会更坚定地持有它,不管他的光景多么惨淡,你还是舍不得卖掉,直至最终被“套牢”。

    但是,在面对小概率事件(即一般不太可能发生的事件)时,人们的风险偏好却会发生逆转。即面对小概率的盈利,多数人是风险喜好者;面对小概率的损失,多数人是风险厌恶者。

    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虽然赢钱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钱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了,可还是有人愿意冒这个风险。

    同时,很多人都买过保险,虽然倒霉的概率非常小,可还是想规避这个风险。人们的这种倾向,是保险公司经营下去的心理学基础。

    这便是所谓“迷恋小概率事件”。

    再看一个实验:

    假设有这样一个赌博游戏,投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为赢,反面为输。如果赢了可以获得50000元,输了失去50000元。请问你是否愿意赌一把?请做出你的选择:

    A.愿意

    B.不愿意

    从整体上来说,这个赌局输赢的可能性相同,就是说这个游戏的结果期望值为零,是绝对公平的赌局。你会选择参与这个赌局吗?

    但大量类似实验的结果证明,多数人不愿意玩这个游戏。

    为什么?

    因为人们普遍具有“损失规避”心理。“损失规避”的概念可做如下解释:大多数人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对称,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的快感。放在刚才的赌局里来看,虽然出现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人们对“失”比对“得”敏感。想到可能会输掉50000元,这种不舒服的程度超过了想到有同样可能赢来50000元的快乐。

    当我看这本书看到这里时,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常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是不是“损失规避”的原因?也就是说,其实我们的人生也并没有那么不如意,只是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放大了我们的痛苦,不是吗?

    所以你可以看出,人们在风险和收益面前的心理是不对称的。在涉及收益时,我们是风险的厌恶者,但涉及损失时,我们却是风险喜好者。

    人们并不是风险厌恶者,他们在他们认为合适的情况下非常乐意赌一把。

    归根结底,人们真正憎恨的是损失,而不是风险。

    如有兴趣,请再看一个例子:

    假设你面对这样一个选择:在商品和服务价格相同的情况下,你有两种选择:

    A.其他同事一年挣6万元的情况下,你的年收入7万元。

    B.其他同事年收入为9万元的情况下,你一年有8万元进账。

    你怎么选?

    事实上,这是以色列与美国双重国籍学者丹尼尔·卡尼曼教授所做的一个实验。其结果还是颇为出人意料的——大部分人选择了前者。但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常言道:幸福都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事实上,我们拼命赚钱的动力,多是来自同侪间的嫉妒和攀比。我们对得与失的判断,是来自比较。

    对此,美国作家门肯早有妙论:“只要比你小姨子的丈夫(连襟)一年多赚1000块,你就算是有钱人了。”

    这就是“参照依赖”理论。一般人对一个决策结果的评价,是通过计算该结果相对于某一参照点的变化而完成的。人们看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看最终结果与参照点之间的差额。

    一样东西可以是“得”,也可以是“失”,这取决于参照点的不同。

    到这里,我们知道了“确定效应”“反射效应”“迷恋小概率事件”“损失规避”“参照依赖”五个理论。这些加起来,就是鼎鼎大名的“前景理论”,也是行为经济学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它的提出者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位丹尼尔·卡尼曼先生以及他的合作者——已故的阿莫斯·特沃斯基先生。而卡尼曼也因前景理论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且还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

    其实,行为经济学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不是并不新,只是自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它沉寂了几十年。自卡尼曼获奖始,“行为科学”的概念才真正走进大众视野。多年来被主流经济学讽刺挖苦的行为经济学一变而为显学,而且逐渐在世界最好的经济系(如哈佛经济系)成为博士项目的基础课程之一。

    行为经济学堪称真正的“经世之学”,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通。投资、理财、购物、决策,甚至人生规划、政策制订都要用到它。掌握了其关键原则,对我们的生活、甚至人生是绝对有益的。

    《赌客信条》就是带你了解这一领域的一本书。

    作者视角宽广,能够从商业、生活、处事、投资等角度将行为经济学讲得深入浅出。而且,每一个理论的讲解都伴有许多有趣的例证,不少地方让人在莞尔之余感到“此中有真意”。

    我们正生活在如此不确定的世界之中——时代愈发展,社会愈进步,我们的困惑也愈来愈多。

    几乎每天我们都被逼迫着进行各种各样的选择,像是一场又一场的赌局,无止无休。

    我们对不确定性难以忍受,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试图掌握自己,可最终还是事与愿违。

    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色子。恐怕只有在上帝他老人家那里,一切才是确定的。

    对我们而言,或许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非理性,我们才有可能更具理性,在生活的赌局中无往不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才不是一个理性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sg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