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关于爱情,我更喜欢杨绛和钱钟书先生平平淡淡,细水长流的细腻与真挚。
晚年的钱钟书体弱多病,全靠杨绛悉心照顾。
杨绛怕钱钟书寂寞,她总是絮絮叨叨说一些有趣的事情。他们用无锡土话交谈,说到高兴处,钱钟书会露出久违的笑脸。
钱钟书去世前陷入昏迷状态,短暂清醒时留下一句话:“绛,好好里(好好生活)。”
1998年12月19日,被病魔折磨多年的钱钟书离开人世。
钱钟书走后,杨绛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可是我压根不能逃,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对于杨绛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整理钱钟书的作品和手稿。钱钟书的手稿数量庞大,整理后发现竟然有7万多页。
一些手稿因长期存放,已经变脆易坏。杨绛只能一点点先把笔记粘好、晾干,再整理。
一次,《钱钟书手稿集》的编辑来取资料,见杨绛双眼红肿,知道她为了早日整理出手稿,一刻也不敢停歇。
编辑劝说杨绛:“先生,您休息会吧!您的身体和眼睛禁不住这么熬呀。”
杨绛嘴上说着“好好好,我知道的”,手却没有停下来。
正是因为杨绛孜孜不倦的努力,钱钟书去世后,依然有作品问世。
杨绛认为,钱钟书的笔记最好的保存方法就是:公之于众。这样才能使“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在晚年的“黄金时期”。杨绛的一生证明:只要你不停止学习,哪怕到了90岁,依然是黄金期。
钱钟书和女儿钱瑗还在世时,有朋友提议:把一家三口的幸福故事记录下来。
那时,躺在病床上的钱瑗“主动请缨”提笔,回忆小时候和爸爸妈妈的幸福时光。
钱瑗去世后,杨绛承担下《我们仨》的写作,完成女儿和自已的心愿。 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合影。
杨绛回忆:“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92岁那年,杨绛写出了《我们仨》。
杨绛笔下的钱钟书、阿圆有多讨人喜欢,她的思念就有多深。
一个女人历经两个世纪,风雨洗礼,内心的强大已经无法想象。
喜欢杨绛,不仅仅因为她美丽,更佩服她经历美好和磨难后,还能不忘初心。
她对所有的赠予全盘接受,无论好坏,随遇而安、宠辱不惊。
王小波说:要做一个有趣的人,就算独处,也不会寂寞。一个人一生很长,跟一个有趣的人共度一生,才不枉此生。
晚年时期的杨绛在书中写道,对钱钟书:“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钱钟书深情表白杨绛:“从此我们只有死别,而无生离。”
2016年5月25日,杨绛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们仨终于团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