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醒来,竟一时不知身在何处,索性翻身觉知感受。感受到的只有心跳和呼吸,呼吸可以被控制,短暂地停止,心跳却怎么也无法停下来。转念一想,悟到很现实的命题——心脏跳动完全不能自主。
有人会笑话,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事么?可那个当下,我却感受到了更多的时不我待。因为身体这皮囊,完全就是因缘和合,无法用思维、理性等等下Order。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无常,想到了面对生老病死。1月22日,和朋友在佛光山闲聊之时,偶然间谈到林清玄,结果23日他就仙逝了。相较于普罗大众,青年时的他早已盆满钵满。然而,幸福这东西,只有本人能体会。对于生死,熟稔佛法的他,必然也有很深的认识。死亡,他是有准备的。然而,我们世人可怜,面对常在的无常,却总是视而不见。从来没有以终为始,认真、用力地过好这一生。
这些日子,阅读了本书《Siddhartha》(中文译名:流浪者之歌),讲述了悉达多太子苦行,最终证悟成佛的过程。书籍是小说,但个人以为,更符合常理的叙事。甚至比正统的佛陀传记,更为可信。
一、机缘
结缘此书是因为《伸冤人2》的电影,影片中Robert拿在手里的第一本书。作者是赫尔曼·黑塞,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且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梭罗在《瓦尔登湖》曾说,只有伟大的诗人,才读得懂另一位诗人的作品。人生亦是如此,黑塞漂泊的一生,更能体悟佛陀成佛前的状态。他通过作品,把一个有血有肉、七情六欲的悉达多带到了我们面前。阅读完此书后,给本人带来了以下的一些启示:
二、闻慧
无论是阅读,还是听讲,都是人类学习智慧的一个过程,可以称之为闻慧。悉达多是幸运的,不仅出生在刹帝利的高级种姓家庭,而且天生聪颖。又因浸泡在顶好的教育环境中,自然地打下了良好的智识基础,为后来大彻大悟的基本条件。
而我们普通人,能有这样起点的,着实不多。能遇到好书、名师等等,都是极小概率事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往往在成年以后,有了一定的辨别力后,才开始能遇到一些好书与好老师。
三、思慧
就是西方所讲的批判性思维,让智慧与智慧相互激荡,相互摩擦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这点在悉达多修行的过程中,有非常多的“存疑”思考。在面对困难、问题时,除了勇气之外,悉达多对此定义了一个原则
To wait, To think, To fast.
是啊,这真是简洁的法则。诚如乔布斯所说,每个凝练的简洁背后,都是极致的复杂。有了这项原则,其实世人可以应对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困难与问题。
四、道法自然
悉达多的修行之路,充满了与大自然相互印证的过程。与鸟兽虫鱼交流,聆听河流的教导等等。现如今,都市人是可怜的,离大自然很远很远,我们活在钢筋水泥之中。在这些傲人的摩天大楼里,我们与自然的启示隔绝了,无法从中获得真知,甚至忘了自身这幅皮囊的自然属性。
五、觉知身心(修慧)
诚如《金刚经》所述,佛无法可讲。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此话真诚不虚,法只是从此岸渡到彼岸的小舟,指向月亮的手指,始终不是我们离苦得乐的最终目的。这也是为何,后来的禅宗也坚持,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然,这种极端的提法,也还有商榷的空间)。
悉达多遇见前世佛陀后,并没有沿袭前世的话语修行。因为其悟到,真理无法通过语言进行,只能通过个人修行和体悟。这类似人们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语言在强大,也无法精确还原水的温度。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原则,让本人意识到,所有知识的背后,需要有更多的行动去检验。
诚如胡适所说,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