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航程波澜壮阔,时代的大潮奔腾不息。中华民族遨游在历史的长河已有五千载,我们为之骄傲的中华文化,也始终在时代和岁月的年轮里,散发着浓浓墨香。
这一路走来,我们的文化经历了不少磨难。拍过百尺栏杆,迈进千年门庭,先人们都在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对待中华文化。从思想专制到百花齐放,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而现在传承的火炬传到了我们手里,关于中华文化,仍然还存在着还有许多不足需要我们去改进。
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但是,这种反思仍旧没有根本性的突破。有许多东西是好的,也许多东西是糟粕。而精华与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块,使中华的传统很难改进和发展。
“德云社”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型相声社团之一,这几年它的大火,也反映出了中国在传承传统方面的许多问题。现在很多相声演员上台演的作品都是老前辈留下来的,跨越了几十年的岁月鸿沟,所以现在的观众觉得枯燥、俗套。于是这些演员开始改变表演风格,为了迎合他们的口味,演员们开始在剧本里加上一些流行的包袱和段子,观众又说了,说现在的相声演员啊,完全把相声这个行业给玷污了,现在的相声完全变味了,没有以前的经典啦。真是众口难调。
但是为什么中华文化延续至今,弘扬至世界各地,是它的魅力在熠熠生辉,尤其是诗歌的魅力。
中国诗词的美总是不尽道不完的,有如“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含蓄的美,也有“上邪!我欲与君相知”的直白热烈的美。诗词中的许多意境更给人无法言传的美感,比如我深爱的王维的一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读来便觉得美,却又说不出美在哪里,或者说出来就破坏了这种美感。
除却意境,诗词中更因为融入了作者和读者的感情具有独特的魅力。读诗的过程,是进人与古人思想碰撞的过程,穿越千年的时光,我们能够通过诗词去了解朝代的更替,时局的变化,去想象古人的生活。通过读一首诗,感受诗人的欢喜、洒脱、苦闷、失意,还有对太平盛世的赞颂,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对至亲挚友的不舍,怀才不遇的无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精华,也有糟粕。但只要我们好好反思,细细思索,我们一定可以找到中华文化的不足,更好的发展其优势。翻过了宋元明清,挥别了炎黄陵。我们接过传承的重担,将一直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