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
禅师取出一个水桶,让即将下山的徒弟往里面装满小石子,问道:“装满了吗?”“已经装不下任何一颗石子了。”禅师让徒弟又往里倒沙子,沙子窸窸窣窣填满了石子间的缝隙,又问道:“装满了吗?”“已经装满了吧。”徒弟已经有些迟疑。禅师转身舀来一瓢水,一下子往桶里倒去,水没入石子和沙子,没有溢出,禅师又问:“满了吗?”徒弟不答,终有所悟。
人,好比那个水桶,究竟能装下什么,没有人会比自己更能决定;能装下多少,也没有人比自己更清楚。所以徒弟其实不是不答,他只是没有对他人回答,而是已经知道了自己需要的答案。
一个人从小长到大,通过观察学习获取知识与信息,先是囫囵吞枣像是装石子,凭借着对世界的好奇和超强的记忆力,他不假思索地把自己填满,然后自以为得意,处处张扬。后来,他发现自己好像力不从心,记忆力开始有些僵化,对于未知的探索寸步难行,四处突围却四处碰壁。他有很多愿望,想要做很多事,在他的心里有一张清单,可以随时随地地往上面添加任何愿望,这些愿望来源于和他人的比较,产生羡慕的感情,进而角色转换也想体验一番。清单越列越长,似乎看不到头,想到并且充实这些清单内容也着实花了不少时间精力,每项内容都尽善尽美,连措辞都要深思熟虑,却独独不在每项内容的后面加上一个具体时间,而统统代之以“以后”两字,就像吴伯凡和梁冬自嘲在节目里说过了的事,就当自己做过了一样。所以,精心制作的清单恨不能装裱起来给自己看着过瘾,却发现连第一条都没有用鲜红的笔打上过钩。
在化学里有一个词叫做阈值,或称之为临界点,自己能装下多少东西可以说是这么一个阈值已经决定了的。在一段时间内,它是一个稳定的值。一个人能力有大小,能像能做的事情并不唯心,世上的确有许多天才,能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但人同此心,光环却并不能均衡地降临在每个人的头上,而人又常常太怜惜自己,太高估自己,认为自己理所当然获得更多的回报,却不知达到阈值以后并不容易突破,屡次尝试后产生更大的焦虑感,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一切。面对如斯情况,是否能想想自己能装下的东西仅仅只是这些吗?为什么非要强行突破,不能在自己已经获得的容量里面找到更多的缝隙,进而继续倒沙倒水吗?
人做不好一件事情,除了阈值的限制,更重要的是没有坚持去挖掘和剖析。大多数时候,方法都不是问题,而是浅尝辄止,却自以为深入腹地。往细了想,往细了做,无需过分为结果担心,只要充分享受其中的过程即可,至于结果,顺理成章也好,强扭摘瓜也好,都不是必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