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
今晚上第二节课的时候,本来是掏出手机发一条140字以内的微博share一下Instagram上面看到的一位美女,结果严重跑题并且一发不可收拾最后输入框显示超了999字,一节课的时间都跑掉了...标题的“不成熟”体现在多方面:不是搞IT的,不懂编程,不会设计(PS都不会),更别说有PM的经验了,纯粹是兴趣,爱玩产品,喜欢用户体验好的APP,顺带关注些科技博客作他山之石,所以吐出来的东西注定很扯,很水...Anyway,本来就是说给现在的自己听的,别人拍砖也好,以后的自己看了发笑无地自容也罢,也得Mark下来,权作不成熟的伤疤...
——————————————我一思考上帝就开始发笑的分割线——————————————
Abstract:
一个需求:美
两种表现:审美和炫美
一种介质:图片
一个概念:读图
一种趋势:读图时代
一堆产品:微信朋友圈、Instagram、Pinterst、Tumblr、花瓣网、点点网、LOFTER、Fancy...
一些神器:iPhone、Lumia920、三星S4、HTC One...
一篇文章:↓_↓
今年炒得越来越火的概念除了云、大数据、可穿戴设备外还有”读图时代”。之前还没什么感触最近是越来越觉得有这么个趋势。
有了Instagram的滤境,Pinterest和花瓣网的采集,tumblr的原创,fancy的导购后,微博也就越来越无趣可上可不上了,读图确实比喝公知的心灵鸡汤有营养,也比围观新闻炒作和无理骂战来得省心。我的舍友是个欧美音乐控,他的微博大部分同步自虾米音乐网的音乐收藏分享。有这么个可能:微博会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分享池(share pool),上面充斥着虾米分享、知乎分享、豆瓣分享,当然还有淘宝分享。如果阿里战略投资新浪微博之后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走得不顺,这种情况可能会加剧,到时候这款积重难返的产品可能成了僵尸粉、水军写手、电商导购、公知鸡汤、炒作泡沫、骂战唾沫和无聊段子漫天飞的垃圾场了(当然这是最糟糕的境地,很可能不至于此,也相信开放的阿里至少能扶起新浪PM这个阿斗)。
移动互联网本质在于争夺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在手机和平板的方寸屏幕上,图片显然比文字更具冲击力,大量产品营销和科普软文选择通过精美的图片设计来作可视化呈现就是这一点的最好佐证。置身其中,你显然不能怪责用户越来越浮躁、连看140字的耐心都没有了(虽然这很可能是对的),但趋势就是这么个东西:过去我想收集某位女神或某部电影的写真和剧照,毫不犹豫地启动Google的图片引擎,现在手段多得多了:在Instagram上面按标签搜,在Pinterest和花瓣上按board/画板搜,并一键保存到云上面,谷歌充其量只能用图片搜索帮我找到同一张图片的最高清版本。于此观来,小扎决定掏10亿美刀把Instagram招至账下的决定,就不仅是reasonable了,而是phenomenal!要知道,后者让Facebook手握北美移动互联网用户花费时间前三的三个软件中的两个(另外一个应该是Twitter)!结合年初上线的graph search功能,一个10亿子民的Facebook读图帝国版图已经露出端倪:基于用户关系的数据是Facebook的金矿,只不过现如今,这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与用户Timeline上的一张张图片和一个个like联系在了一起,商业价值可想而知。
我朋友丢了自己的撸妹儿920(Lumia 920)又买回同一款机子,为什么?逆天的夜间成像!他也是有单反玩摄影的,却还说:我买手机就是为了拍照用的,以这种标准,iPhone已经够屌的成像还不能让他满意,还是得用诺基亚来撸!unbelievable?我之前也如此认为,但最近玩instagram被火腿肠的成像伤得太深(新出的One据说成像直追撸妹儿),也不禁感慨:以前卖身买苹果是为了iOS的软件和完善的生态,买安卓4.0是为了在手机上用上Chrome和Google Now,现在为了成像买手机也变得越来越靠谱了。单反固然好,但一枚4寸的肾5配上instagram的无敌滤境,效果也足够出片了。(Instagram上面就有专门用iPhone出片的大神)。
说了这么多,好像漏了些什么?微信!朋友圈怎么发纯文字状态,为什么张小龙要把这个功能掖得这么深设计得这么脑残?之前我只知道是微信团队鼓励用户多发图片所设置的一枚彩蛋,but why?现在貌似懂了点…你想一下,我把上面一大堆文字扔到朋友圈我的友友们非得把我拉黑了不可,但一张也许算不上高水准的图片下面却是一排排赞,而且是秒赞,无理由地赞,看到就赞,比谁赞得更快更高更强!(这句话原创者是咱们班卫总)。所以说,微信这款产品的核心资源或说绝对门槛是什么?3亿用户?那是QQ这个干爹给你下的蛋!用户黏性和活跃度才是微信追求的。所以说啊,图片是利器,发图是王道,狂赞更是正对企鹅的胃口。
苹果公司无疑是伟大的,乔布斯无疑是天才的,他和他手下的天才工程师、设计师们redefine了无数产品。最近的两款叫iPad和iPhone,人们都谈论得很多了,那在读图时代,如何理解这两款既是烂大街又是艺术品的神器的定位呢?我这么理解:作为艺术品的iPhone和iPad拉开了读图时代的最初帷幕,并以其卓绝的品质(虽然烂大街,但不可否认,真的很优秀)引领和推动了这股浪潮。然后作为烂大街被贴上了肾机、尚方宝剑等标签后,开始有开始有高端用户转投更加开放的安卓阵营,有猎奇人士转投Windows阵营,一部分iOS的用户资源被分了出去,形成了一超多强的硬件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苹果的这两款产品对读图时代的推动作用是居功至伟的:iPhone延续了Mac系列以来苹果在图片处理方面深耕多年的硬技术优势,以其牛逼哄哄了好多年的成像效果定义了一款一流(图片)输出设备的标杆。而iPad更不必说,Retina高清显示屏在图片浏览这个操作场景下的体验是让人着迷和欲罢不能的。一流的输入 + 一流的输出,读图所需要硬件支持苹果给你一一满足,如果加上国外飘在头顶的一朵朵发达的“云”和爽畅爆表的wifi体验,要求一个忙活一整天靠在地铁上昏昏欲睡的白领或者一个喜欢拍照P图分享点赞一条龙的白富美静下心来睁大眼睛盯着屏幕看文字,确实有点勉为其难了。
最后,谈谈用户需求。文章一开始提到的用户根本需求是美,是发现美、审美、炫美。需求是中性的,不能因为用户喜欢读图而说人家浮躁,如果图片能够有效过滤文字噪声,以更加简洁的方式呈现内容,以更低的成本让人们获取知识,以更快的速度让信息流通起来,以更有效的方式把产品的信息通过视网膜印到客户的脑海里,图片就可以是比文字更为有效的传播介质。读图作为一种现象,其背后是技术的升级和需求的回归:读图的本质不是要把所有的文字翻译成图片,而是帮有表面价值、可提炼、易传播的快餐式信息找到更高效的传播渠道,而让那些有核心价值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沉淀下来。人们可以通过读图来获得知识的框架,通过精读文字来获得知识的内容和精髓。从传播者的角度看,这是对传播方式的专业化分工。从接收者的角度看,这是对内容的预筛选。整体来看,智慧的地球转得更快了,IBM的灯泡更亮了,Google离整合全球信息的愿景更近了,想想还是挺美的。当然,需求的背后隐约见到惰性的存在:我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读了很多精美的图,再花上一节课时间敲这么一大堆文字,无非就是想躲避书本和讲义上面的文字。两节课下来,用户体验不错,姿势却是没见长。所以,一整块正经工作的时间还是应该留给以读书为主的输入和以写作为主的输出,而一张张精美有趣的图片还是留给碎片化时间来消遣吧。快餐时代,80%的文字+20%的图片,也许会是一份劳逸结合的营养午餐。
完。
—————————————————————————————————————————
写在后:
自家门面,欢迎参观:
http://about.me/fixelf
http://huaban.com/fixelf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