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大概折射出忙碌的职场人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愿望。然而,不少人却在奔向诗和远方的征途上事与愿违。一方面,现代职场人努力按照社会的标准去追求成功,不惜超负荷工作,最后却榨干了自己;另一方面,为彰显成功和满足过度的虚荣心,又疯狂消费,在物欲获得短暂满足后,自己的精神世界又再次陷入空虚,仍然找不到生活的意义,烦恼、焦虑等负面情绪便油然而生。这种被追求成功目标所绑架、不断驱赶着往前跑,却反而失去生活本身意义的状态,即“高速运转且但意义”的状态,就是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所提出的空雨衣悖论。
作为职场人的我们,难道就此束手无策了吗?
当然不是!
汉迪认为,突破口就在于要寻找到人生的意义。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我们有必要回到人的内心去探寻答案。可是,人的内心是极为复杂、敏感、善变,又该从何下手呢?著有管理哲学之父的查尔斯•汉迪早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工具——“甜甜圈原理”,有了它便可更好的认识和理解空雨衣悖论。
什么是“甜甜圈原理”?指两个一大一小的同心圆,中间是核心部分,表示必须要做的事情,好比大学的必修课;包围在核心的外圈,表示可以尝试的事情,好比大学的选修课。如果用甜甜圈原理来分析人生,核心部分就是我们人生当中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完成学业、努力工作、养育子女、赡养父母等事情;外圈部分则是属于个人自由空间,让自己可以有机会在职责之外去发挥个人潜能,追求诗和远方。
然而,到此甜甜圈原理并未结束,还有一个问题有待回答,就是核心圈与外圈的占比问题。究竟核心圈的占比是大于外圈好,还是小于外圈好,又或者两者比例相同好呢?如果能回答好这些问题,我们就能找到空雨衣悖论产生的根源和破解的关键点。
生活在传统社会或具有传统思想的人,往往拥有的核心圈大于外圈,他们有更大的概率安于现状,几乎没有发挥个性的空间;相比而言,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或具有非传统思想的人,不仅拥有的核心圈小于外圈,更想拼命扩大外圈,以实现个体自有的最大化,追求诗和远方。但是,他们又不得不同时承担起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角色,当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天平倾斜过大时,个体便陷入到更大的自我冲突之中。正是核心圈与外圈不平衡状态的长期存在,造成了职场人工作与生活、物质与精神、约束与自由等二元维度的撕裂,最终导致空雨衣悖论的出现。
所以,破解空雨衣悖论的最好办法,就是努力实现核心圈与外圈的平衡发展。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共同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首先,应有责任意识,对人类发展保有延续性,即传承。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甚至理念,其存在的意义都不仅仅在于他们本身,而是对事物的传承和延续。我们从前辈那里接过文明与智慧的火炬,历经千锤百炼后再传给后辈,一代代生生不息。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不会被困在当下,从而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未来、用开放的心态拥抱未来。
其次,应有开放的心态,主动与外界产生连接。
任何人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一个人必须与他人、团体建立连接,并嵌入到相应的社会组织网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如果一个人没有连接感和归属感,不想对任何人有所承诺、不用为任何人作出牺牲,那么这种看似自由的状态,恰恰是人生无意义的来源。
最后,设立人生目标,明确奋斗方向。
刘润老师讲:“没有目标的航行,任何风都是逆风”。只有设立超越自身利益之上的伟大目标,才能指引我们走的更远。正如汉迪的原话讲到“在黑暗中点燃自己的小小火焰”。我们不能“等靠要”、不能指望他人的指引,必须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寻找能赋予自己意义的伟大目标。
简而言之,造成空雨衣悖论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做好个人核心圈与外圈的平衡,把工作和生活隔离开。因此,解决的关键是要尽量去保持个人核心圈与外圈的平衡,在工作和生活中共同寻找到人生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