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心理学家说,知识和情感,是人世间最美丽、最壮阔的两种东西。这两者都拓宽了自我的边界。
张春的书,《一生里的某一刻》,情感能量非常强,那种澎湃的能量不停冲刷着我的内心世界。
看完part1“你好,小地球”和part2“梦境仓库”,我写了读后感《一生里的某一刻》:这本书让你重新感知身边人事物的美好。
这篇文章是读完这本书下册后的感悟。
如果说前半部分都是琐碎的日常的美好,那么part3“我和她”,全是浓烈的能够灼伤人的情感。
02
阿春写家人的三篇文章,冷静,不动声色,却击中了我。
如果说李娟妈妈的随遇而安,乐观向上,让我微笑感动,那阿春笔下的妈妈则让我惊叹,给我力量。
她是那么可爱,那么智慧,那么大气,充满了希望和力量,她在丈夫去世后来不及悲伤,凭借自己的双手和一颗千疮百孔、悲痛欲绝的心,将重病的、无药可医的女儿拽出了死亡的深渊。
这样的妈妈让人惊叹,在读完阿春的《妈妈》后,我用一场大哭和这简陋的文字,表达我对她存在的感激。
我是在另一个昏昏欲睡的假日午后,伴着音乐,阅读了《爸爸》和《哥哥》, 不知道读了多久,泪水没有停过,那些爱恨交织、生死相隔的情感,极大触动了我的人生体验,无数幽暗浓烈无法言说的情绪,被阿春的笔呈现了出来,我感同身受,泪如雨下。
对于去世的爸爸,阿春这么写到:
我希望我可以慢慢地定期回忆起一些事情,在回忆里回到过去的时光。那种思念、遗憾、无法描述的痛楚如果没有出口,会一直在我心里孤独地膨胀,就会像毒一样蔓延。他的死把我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有他的,一部分是没有他的。
阿春笔下的哥哥是这样的:
有时候在我的里面看见他,有时候在他的里面看见我。如果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条河,那我和哥哥的血,就是这两条河里流着的相同的水。各自奔流,去向难测,但从河里生长出来的东西,永远可以轻易辨认出来,甚至连我们对彼此感到失望的时刻,都是这样。他的河,也是我的河。我们对彼此的厌恶,就是对自己的厌恶;对彼此的爱,就是对自己的爱。
哥哥初生的小女儿,那个长得像哥哥的小婴儿的笑声,荡平了兄妹心中的芥蒂,阿春一瞬间明白了所有的挫折和深情。
阿春给小婴儿唱摇篮曲,哥哥拿着手机边录像边哭得浑身哆嗦,这个画面永远深深刻在我心中。
阿春说“他看着我长大,我也看着他长大”。
她还说,这个世界,似乎正是因为构成得并不完美,才这样值得一活。
而所有的救赎,就是无条件地爱自己、爱别人。爱一个粉红色的婴儿,爱自己曾不断反抗的哥哥,并且无惧地生活下去。
突然觉得好爱好爱阿春和哥哥,就像爱自己一样爱着他们。
03
part4“世界尽头的风景”和part5“种花笔记”,基本上都是阿春特别私人的体验和感受,其中有阿春神奇的朋友。
大文,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女君子,被上至校长、下至校工的人喊“公主”,健康美丽才华横溢,写的诗让博览群书的阿春也目瞪口呆。但大文没有因此活的游刃有余,她对这一切感到不安,觉得是有命运那样的坏家伙在操纵她,总担心着什么,显得可怜巴巴。
两人分开后,大文写给阿春的信越来越少,信中每次谈论的都是一些孤独的事情,发现一块鱼化石,樱花开了,三个单身汉烤的铁板鱿鱼......
她高兴起来会很突然,像清晨房间里悄然而至的唯一一缕阳光,范围很小,也不温暖,但是含着令人振奋的希望。
但是她会在瞬间变得默然无语,像一个气球突然之间没了气,或者一辆高速行驶的赛车吱的一声,寂寞地停在路边。
因为一切太顺利,所以大文找不到方式陈述自己,无法表达自己心中无限的痛苦、悲哀和矛盾。
只有阿春懂得。
所以阿春说,大文是这个世界上硕果仅存的一个怀着充沛深情的浪漫主义者、现实主义者和自然主义者。
04
书籍、音乐和电影,是我在繁忙单调工作之余的慰藉,当这三样都无法抚慰我的时候,我会阅读阿春的故事,一遍又一遍。
读她如何从强直性脊柱炎的疼痛中走出来,读她与抑郁症抗争的三年,读她饱经失败疼痛依然内心磊落,读她努力爱着这个世界,需要读的太多了。
它是我精神的后花园。
读她之后,所有的难过、抑郁、不值得都会被逐渐融化,最重要的是我开始接受自己。我了解了自己的缺陷,也能欣赏自己的优点,对自己生命的基本感受开始变得轻松愉悦。
最最重要的是,我不再怀有愧疚和罪恶感。不再讨好这个世界,而是开始做自己。
感谢阿春,感谢《一生里的某一刻》,下一本书还是阿春的,《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