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珍藏的《大地三部曲》,为什么电脑是不能显示)
1938年,赛珍珠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大地》之后,赛珍珠走进了历史,成为文学书写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物。研究者说,当赛珍珠抓住王龙这个人物时,一定是兴奋的,长篇小说的主人主王龙,是中国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一个农民。作家赛珍珠一直在酝酿写小说,苦于抓不住主人公的魂。她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去捕捉。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她突然得到了缪斯女神的邀请,与笔下的王龙擦出了火花。
赛珍珠是一个美国人,她的父母亲都是传教士,在她8个月大的时候,随着父母飘洋过海,从此长期侨居在中国。
研究者称,在评论这样一部现象级的文学作品时,要弄清楚两个概念:即判断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标准是什么?二,如何衡量文学作品的伟大价值。
论到《大地》,当时的中国作家们是有异议的,他们首先认为赛珍珠的作品语言流于通俗化。她的文学语言与叙述方法,在上世纪30年代主流文学中是落后的。有人把她与1948年从美国去英国,因诗歌《荒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艾略特比较。艾略特在讨论文学的标准时,更看重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伦理与宗教等价值。赛珍珠语言的两个语境:西方的《圣经》及中国古典文学。而中国的古典文学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属于通俗小说。
221.jpg (看不见的图片,是有人妒忌我有一套这样的书吗?)
说到赛珍珠关于中国农民、土地、饥饿等的长篇小说《土地》,研究者认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关注到了1937年后的中国现实,而正是赛珍珠的作品,让世界及时了解了中国。赛珍珠对当时的中国给予了悲悯、理性的关注与书写。《大地》1932年出版时,中国还没有一部长篇小说对20年代中国农民史诗般的描写。因此可以认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视野里一直是有中国文学的,并不是有人所说的诺贝尔文学奖从不关注中国文坛及作家。
客观地讲,赛珍珠在创作《大地》时,是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作品所呈现的不完美,正是许多这个年龄段的作家存在的普遍现象。
《大地》是三部曲中写得最好的一部,王龙的形象非常完整饱满。小说反映的两大主题:王龙对于土地的获得及处于战争年代中国人的饥饿,非常吸引读者。书中阿兰三次生孩子,看似重复的冷静的描写,与余华的《活着》中某些细节描写,异曲同工。
赛珍珠在她的作品中呈现出心灵的真实。她是美国人,但生活在中国,她从小目睹母亲的失子之痛及父母亲的家庭矛盾,她用文学的方式克服自己成长过程中如影随形的孤独感,文学也在拯救她。
酝酿并创作出一部长篇,曹雪芹用了十年。赛珍珠用了近十年的时间,一直在捕捉小说中的主人公。小说的开头,有时也许是一句话,一个场景,甚至是一种气味的引发,得之,则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