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两会提案中,#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这一议题令人眼前一亮。
什么是死亡教育?这一提案由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提出。
他谈到:很多癌症晚期患者饱受病痛折磨,但家属往往会拒绝舒缓治疗,怕认为不孝。
同时社会上年轻人自杀事件经常发生,我们对尊重生命相关教育有一定欠缺,他建议从中小学生开始开展死亡教育,让人们学会尊重生命、尊重死亡……
他希望能够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加快死亡教育立法,积极营造尊重生命的死亡文化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建立适合中国的死亡教育建设体系。
且应当将死亡教育融入医学生的专业文化教育必修课中,让他们成为日后死亡教育的教育者和推广者。
01
你还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对“死亡”有认知的吗?
因为爸爸是教会的执事,从小跟在他身边的我,常会去探望那些躺在床上病危的长辈,也常常会参加丧事礼拜,以至于我从很小,便开始接触“死亡”这回事
爸妈对于“死”没有太多的忌讳,只是告诉我说:“每个人都会死的,每个人都有这么一天”之类的话,还会跟我说一些《圣经》里关于生死的内容,只是当时我还太小,听不太懂。
这也是我从小接触到的“死亡教育”。
10岁左右,我的独立意识和认知开始渐渐萌芽,“一个人怎么就来到了这个世界?”、“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呢?”、“死亡是生命的结局吗?”这些看起来颇具哲学性的问题,便每天开始在我的小脑子里打转。
在想通这些问题后,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我要受洗,我要信耶稣!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这份信仰从父母的信仰,变成我的信仰,从父母的神,变成我的神。
只是更多人,直到死前那一刻,才开始思考“死亡”。
什么是死亡教育?
有些人可能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所以有点懵。
死亡教育是向人们传递死亡相关知识,培养和提升死亡事件应对及处理的能力,是基于尊重生命理念而开展的教育,而中国的死亡教育几乎处于空白阶段。
在死亡质量调查报告中,中国大陆地区在80个国家中排名71位,
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什么是死亡教育?《西藏生死书》
死亡,不管我们有没有注意到,有没有准备好,每一天都在真真切切的发生。
据统计,每年约有5000万人死亡,换算下来,每1秒钟就会有1.8个人死亡。
也就是说,当你看到文章的这处,已经有100多人离开了这个世界。
只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忌讳“死亡”这个词,光是用来代替死亡的字词,就有:断气、大去、崩、薨、亡、卒、尽、殁、长逝、翘辫子、故去、挂了……等等近百种表达的方式。
北京大学医学部王一方教授讲过两个曾发生在他身上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有一位高级干部,好喝酒,一喝就两瓶茅台,犯两回病都被抢救回来了,第三次犯病,没救回来,死了。
其儿子不依不饶,找医生大闹:“他怎么会死呢?我从没想过我爸会死。”
王一方说:“你怎么会从没想过你爸会死呢?不管你爸是谁,你都应该知道,他总有一天会死。”
第二件事是有一个老人,已经96岁,去医院检查后,非要医院给个说法。王一方只好实话实说:“你可能不行了。”
结果老人火冒三丈,嘴上说着:“说话不吉利!”
便要伸手打王一方。
“不识死亡,回避死亡”,正是中国社会对于死的两种态度。
当孩子提出“死亡是什么”时,中国的许多父母要么慌不择言地应对,要么一味地回避,闭口不谈,而在长辈的面前更是极力回避讨论“死亡”这个话题,怕不吉利。
甚至这样的观念融入到了人们的方方面面中,不买含“4”的楼层,不在含“4”的日期结婚,车牌号和电话号码能不带“4”就不带“4”……
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白岩松
02
其实死亡教育在国际上早已经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概念。
美国是死亡教育的发源地,在1976年,已有1500多所中小学校实施死亡教育的课程。
在“死亡课”上,曾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会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通过表演的方式,体验一下死亡。
孩子们还会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
在英国,皇家学院于1976年建立了死亡教育机构,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为年龄低至 11岁的儿童开设内容与死亡有关的课程。
教育部门认为,这门课程将帮助孩子们“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并且学会在各种“非常情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
日本也注重死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的开设。在日本,死亡教育与人生教育联系在一起,课程从生命的起始、成长到结束,也包括教导儿童正确面对失亲的痛楚。
老师们主要是以积极的精神,教导学生要有健康和乐观的人生观,来面对人生。
日本死亡教育协会名誉主席阿尔弗斯·迪肯把从生到死的过程,称为是一个完整的人生,主张一个人应该“过一个好生活,有一份好幽默,接受一个好死亡”。
德国实施了“死的准备教育”,出版了专业教材,引导人们以坦然、明智的态度面对死的挑战。
作家张丽钧曾讲过她跟团到德国旅行的一件经历。
当他们在德国旅馆住宿,早上起来遛弯时,突然发现:
“离旅馆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一个墓园!”同行者愤愤,说安排住宿的导游太混蛋了。
吃早餐时,张丽钧发现旅馆也住了很多德国人。“那时我们才知道,德国墓园多建在城镇黄金地段,他们不怕鬼,愿意与死人朝夕相处。”
德国的墓园遍地都是鲜花,高大茁壮的苹果树结满了累累果实,苹果树下,是一条条原木长凳。长凳的边缘还发着幽幽亮光,这是人们常年光顾弄出来的“包浆”。
德国人去墓园祭奠时,还常带着书,坐在长凳上,为死者诵读美丽的诗文。
看到这样的情况,张丽钧感叹不已:
“徜徉在这样的墓园里,我没有恐惧感,相反,这里静谧安适的氛围,竟让我生出恋恋不舍之情。于是,我在这个墓园里留了影。那张照片,至今都是我的最爱。”
而中国的墓园一般都建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充满了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阴森气息。没人愿在这里安放长凳,安放了也不会有人来坐,只有在那个法定假日里,大家才来意思一下:
看重金钱,就送去面值大得吓人的冥币;
看重美食,就送去画在纸上的满汉全席;
看重奢华,就送去纸糊的别墅豪车。
两者的巨大差异,彰显着我们“死亡教育”的重大缺失,以及双方对待死亡的巨大差异,不仅中国的孩子需要接受死亡教育,中国的成年人同样急切地需要!
03
我们惧怕死亡,因此总是逃避死亡。
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它终将到来,我们无从躲避。
史铁生
不管把脑袋埋进多深的沙土里,眼前的沙土总有坍塌的一天……
中国社会因为死亡教育的缺失的弊端,其实早已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呈现出来了。
近些年来的“毒奶粉事件”、“毒胶囊事件”、“假疫苗事件”……为何会有这么多丧心病狂、骇人听闻的事件发生,因为人们对于生命没有尊重,对于死亡也没有敬畏。
钱成了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好像我们这个社会成了一个“只要能赚钱,什么都可以的社会”。
还有像刚刚过去的3.15爆出的假、毒事件:
“医疗垃圾“变身”蔬菜网袋,儿童玩具”
用过的输液袋,一次性注射器,血包等多种医疗废弃物被加工成破碎料然后出售,而这些破碎料用于蔬菜网袋,一次性水杯,方便袋,甚至儿童玩具的生产,想到,小孩子经常用嘴去咬那些玩具……
毒辣条生产车间“辣眼睛”
油污粉尘交织在机器上,地上摆着各式各样的防腐剂,着色剂,保鲜剂等十几种添加剂,成产过程中有辣条就在地上拖,成产出来的辣条和和脏兮兮的抹布堆在一起。
“神药”将普通鸡蛋化装成“土鸡蛋”:
所谓的“土鸡蛋”其实是蛋鸡产出的,只是用了斑蝥黄的饲料添加剂,使鸡蛋比普通鸡蛋蛋黄颜色更红,看起来更像土鸡蛋,便能卖更多的钱……
他们只管开动一切马力向钱看,甚至不惜踩着同胞的疼痛和尸体向上爬,他们不知道一切的房子、车子、钱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等他们离开世界那天什么都带不走。
“死亡教育”,中国太太太需要了!!!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马太福音 16:26
对死亡没有敬畏的人太可怕了,这个有点神经质、有点不安的“我害人人,人人害我”的社会太可怕了!
社会和教育一味地回避死亡,如今只能自食其果!
04
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萨瓦特尔
从生命都会结束的角度而言,恰恰是死亡给了生命意义。
《奇葩说》第五季半决赛上,邱晨曝光了她被查出甲状腺恶性肿瘤加淋巴结转移,癌症让她迫切面对死亡。
她谈到“死亡”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孔夫子有句老话:“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说生的事情还没搞明白,谈论什么死?
但死亡教育开启了新角度:未知死,焉知生?”把死的事情搞明白,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写道:如果我能向死而生,承认并且直面死亡,我就能摆脱对死亡的焦虑和生活的琐碎。只有这样,我才能自由地做自己。
在现在的中国社会,像毛不易《像我这样的人》歌中所唱的人实在太多了:
“像我这样迷茫的人,像我这样寻找的人,像我这样碌碌无为的人,你还见过多少人……”
他们走在未知的路上,活得虚张声势,每天把“要不要活下去”重新变成一个问题。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其实是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他们如何面对死亡,决定了他们会如何选择对待生命。
也只有当你真正弄明白了死亡这回事,才能追寻到人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全民开展死亡教育”的提案,若有投票权,我定举双手赞成!
文章出处:黑門,95后建筑设计师,独自游历十几个国家,追过极光也潜过深海,写通透的文字,过信仰的人生。这里有一群微信上最不一样的90后,带着使命向世界发声,欢迎大家关注黑門(ID:HeyMEN2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