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方周末的专栏文集《活过》。这是一本悼亡文集,收录了许多对逝者的回忆篇章。逝者生前的苦痛岁月和欢聚时刻,让我时而慨叹其命运不济,时而艳羡其生而有幸,毕竟,每一个离开的灵魂都有着不同的境遇。
南方周末“活过”这本题材小众的文集让我想到,我们每年总是在清明节才会想起去墓地祭奠,可平时我们却很少会去。在我们的印象中,墓地只是先辈英灵的长眠之所而不是一个清新治愈的灵魂旅地。
去年无意间参观的米兰纪念公墓却让我意识到,墓园不仅仅是先人安息的圣地,也可以是游客休闲的胜地。那天同都灵认识的球友约在米兰大教堂,饭后一路走一路聊,从米兰大教堂走到斯福尔扎堡,又一直走到米兰纪念墓园,方才发现这个特别的安静之所。我和昕昕挥别球友后,已经过了九点,夕阳西斜,只好趁着夜色战战兢兢地回宾馆。
第二天,阳光明媚,这才鼓起勇气走进墓园游历一番。墓园的入口是一座礼堂式的建筑,底层是宽大的多柱拱廊,每根拱柱上都有一些小型的纪念壁龛,附有照片和文字,颇有点类似于国内寺庙里的壁葬。我们穿过这座建筑进入墓园,顿时惊讶万分,原本以为墓园都是整整齐齐的墓碑群,而这座墓园里,每一座墓都是一尊独特的雕塑作品,有些是花样繁复的真人比例人物雕像,有些则简单地雕刻了装饰图案和墓志铭。除此之外,有些人也把墓建成一座石室,供家族亲人合用。我们在墓园里晃荡了一个多小时,墓园里日光和煦,林木蓊郁,真是难得的安静之所。
墓园安静的中央大道 墓园入口的拱廊 各具特色的纪念壁龛 形态各异的灵柩雕塑我们中国人总爱在清明节扎堆祭扫,清明时节堵在路上的行人欲断魂。其实大可不必扎堆,平时也可以去墓园散心、静思。
外婆总会在每年清明折很多锡箔“元宝”,给外公,我的爷爷奶奶,今年又多了一份,给小姨。清明那天,每座坟冢前都会升起青烟,摇曳的火苗吞噬着纸钱,将思念传递到另一个的世界。这让我想到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主人公一家三口和母亲一同去祭奠哥哥的墓。日式扫墓和中国差不多,也要敬花、点香、鞠躬。
步履不停是枝裕和的电影几乎每一部都有对日式佛龛的描写,他们称之为仏坛,龛中供奉先人灵位,每天早晨都要敲铃、点香、祈祷。
步履不停中早逝的大哥 海街日记里三姐带着四妹祭奠毫无血缘关系的“外婆” 海街日记 如父如子 如父如子,全家祈祷 如父如子 比海更深是枝裕和真是生活里温情又细腻的观察者,他的电影仿佛记忆的倒影,影影绰绰,却又能见微知著,看完后对家庭与亲友更加热爱与珍惜。
其实从《菊与刀》这本书也可以官窥一下,日本人忠义耿直,无惧死亡。日本电影中好多关于葬礼的描写,比起大陆影视剧,日本影视似乎毫不避谈生死,反而相当自豪。
《情书》从藤井树的葬礼开始。
情书《海街日记》:父亲的葬礼,外婆的忌日,海猫食堂阿姨的葬礼。
海街日记《入殓师》中的葬礼数不胜数,这部电影展示了细致入微的人权尊重和一以贯之的文化传承。仪式感伴随着出生到死亡,冥冥中透着日本人的自信,甚至有些倨傲呢。
入殓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