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收录的都是黄仁宇先生的旧作回忆、游记时评,可读性颇好,多数文章都以他的史学眼光写出,于一时一地的情况之中,更说出背后的种种缘由故事,发展逻辑,读起来是饶有趣味的。不过也有一些文章核心观点不太鲜明,或许是游记时评文章无法避免的发散性所致,取舍则在读者自己了。
第一部分叙及缅甸抗战,大体都是当年中国公开刊登的文字,不能不让读者相见当年的实际境况与新闻媒体所发声音之区别。缅甸的战事,较之国内,显然压力要小得多,作者大概还负有政治性的宣传任务,所以文字读来,可以说充满乐观,这种乐观是假装出来的吗?我想不一定,一个人处在一个特定的境地,要看到全局之艰难,看到处在历史峡谷中之惊险,总是不容易的。面对当前具体的事情,不能不拿出一点勇气和毅力来应对,不能不保持乐观,我们也可以反过来问,要不然又能怎样呢?这部分的文字,算是抗战时期的战地报道,于今日读者甚为难得。
其它人物回忆、游记时评,可读性好就已完成了大部分的使命。有人论及黄仁宇先生的贡献,除梳理中国明代之财政情况外,主要在于向大众普及历史知识,引起历史兴趣。我也认同此说,所谓“大历史”、“数目字管理”之类的说法,主要是普及历史的作用,并没什么新奇的地方,抛开道德伦理上的纠缠,关注事实的技术性逻辑解释,本为学术研究的题中之义。况且“数目字管理”这个说法,对于读者来说,如之前所说,总是陷于朦胧抽象,缺乏更多细节论证与解释。
作者的文章,大体不脱离对经济财政的关注,这一点甚得我心,不如此,则不能让大家的眼光从道德伦理的批判上挪开,而看到国家政府、执政者惨淡经营的困难。历史之曲折繁复,不是今天的我们可以一眼洞穿,一言概括的,我们注意到长期的趋势,也不能忘记细节上的无数可能。因此,作者引导我们的眼光,算是对读者进行一种有效的史学教育,让我们从历史教材的框架结论之外,逐步了解其中更丰满的血肉,事实上是,这种眼光上的教育,不只是让我们了解血肉,而且开始洞察经脉。之后读史,可以对事物发展之可能性,有更多一层的理解,或者说,对于各种各样的结论可以保留更多的余地,正由此,才有所谓读书做事的通达。
作者从史学而及于经济,及于近代以来私人财产权之确立、民权之扩张,一方面当然与他的研究路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心心念念虑及中国之百年挣扎与未来前途有关,之前所说已多,这本书所录文章依旧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