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在听别人说话时,都会不小心进入以下这几种误区。
不听或假装听。“不听”是指别人跟我们说话时,我们完全没有听进去。例如,父母叫正在看电视的孩子吃饭时,孩子完全不想离开精彩的动画片,于是尽管听到了父母的催促声,但完全充耳不闻。“假装听”则是我们摆出了倾听的姿态,但实际上并不在意对方说了什么,思绪早就飘远了。例如,妻子抱怨丈夫不做家务时,丈夫虽然一直“嗯嗯嗯”,但压根没往心里去。
选择性倾听。我们经常犯的另一个错误,就是只听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对不感兴趣的信息则选择性忽略,因此不能完整地理解对方的意思。这种选择有可能是有意识的,但更多时候是无意识的。例如,公司刚刚公布了新的薪酬体系以及附加的考核指标,有些员工一听到涨薪就兴奋,而忽略了后面所说的绩效要求。如果身边的同事特意提醒他,他可能会说:“咳,说那个太扫兴,我没注意,以后再说。”(有意识地选择性倾听)也可能会一脸茫然:“有吗?这部分我没听到啊。是不是你记错了?”(无意识地选择性倾听)
盲目性倾听。盲目性倾听时,我们囫囵吞枣地分析对方的话语,自以为已经明白了对方的意思,但其实自己的理解与对方的原意相去甚远。盲目性倾听可能是因为听者的理解力不足,或者缺乏自我觉察,惯性地以自我经验为中心,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曲解对方的意思,表现得自以为是。例如,朋友聚会时,有人对我们说:“你今天这样穿,好特别啊。我都认不出你了。”我们听到的是什么?赞美、惊奇、质疑,还是暗讽?我们听到的这种“言下之意”,不仅取决于说话的人,还取决于我们倾听过程中的“脑补”。尤其当我们面对不同情境、不同对象、不同谈话内容时,却总是听到同样的内容,如被歧视、被孤立、被利用等,就要小心提醒自己,是不是我们习惯盲目性倾听了。
目的性倾听。目的性倾听是指我们带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听对方讲话。我们抱着冷静、客观的态度,注重分析对方话语中的逻辑事实,旨在得出结论。这种倾听在某些场合是合适的,例如答辩、质询、审讯,但由于这种倾听缺乏温度和共情,在平常的谈天中容易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
察觉到我们在倾听中常犯的错误后,在心理疏导中,我们就能有意识地规避这些错误。同一段话,有些人可以从中听到很多信息,再用这些信息去开展后续的对话,让对方感到熨帖、温暖,也就更愿意敞开心扉。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未完待续~
喜欢请点关注~❣️
#心理疏导#疏心卡#心理#沟通#倾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