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几个月前的自己是傻冒?
好奇怪的问题,是不是?
见多识广的币圈朋友,大概马上就识破了比特亮亮在这里招摇撞骗、故弄玄虚的小心机,这是在讲罗振宇在《知识就是力量》中介绍给观众的“傻瓜指数”。
傻瓜指数是一个思考工具(罗振宇当期还提到另一个工具叫做朋友指数,此处不提),指的是每个人扪心自问:你认为多长时间之前的自己是个傻瓜?借助这个“傻瓜指数”可以测评我们所处的环境,以帮助我们选择和设计一个能激发上进的环境。
举个例子,有人觉得10年前的自己是傻瓜,那这个指数就是10年(120个月),罗振宇随口拿自己举例,说觉得一年前的自己挺傻,那么对罗胖来说,他的傻瓜指数是1年(12个月);而如果有人从来没觉得以前的自己是个傻瓜,那么,他的傻瓜指数就是一生(他的寿命)。
这背后的残酷真相是,有的人终其一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没有过这种自我革新的强烈感受。
这个问题,如果拿来问比特亮亮,那么亮亮会很自豪地告诉你:3个月(谢谢,谢谢大家的掌声,我这纯粹是赶巧了的)。
我说“赶巧了”,真没有谦虚的意思。因为就在3个月前,我还是一个标准的懒怂拖,每天和肥宅快乐水作朋友,是国家一级退堂鼓演奏家。苦恼的时候,每天抬头45度仰望天空,问自己为什么越活越回旋。后来以加入剽悍行动营为契机,加上自己也开始运营共同成长社群,以及开启了币乎日更的伟大事业,才逐渐觉得自己还是可以抢救一下。
倒是罗振宇这样的强人,保持至少每年一个自我版本重大更新的上进速度,应该已经保持相当长年头了。梁宁说罗振宇和马云这样的人,她至今未发现他们的疆界在哪里,这个观察恐怕是对的,因为他们的自我是始终处在一个动态革新之中的。
最近有本备受牛人大佬们推崇的书,叫做《原则》,作者瑞·达利欧说“如果你现在不觉得1年前的自己是蠢货,那说明你这一年没学到什么东西。”(“If you look back on yourself and don’t think you were dumb then, you mustn’t have learned much.”)我们给他极端化一点,意思就是:如果你不觉得1年前的自己是个蠢货,那你就是个蠢货(Ifyou don’t feel that you were an idiot a year ago, then you are an idiot.)
形势逼人。这个时代对自我提升的速度要求,越来越变态。
罗振宇的商业搭档脱不花介绍过她团队里的两个年轻人的成长速度:
我们有个90后的姑娘,名字叫阿狮,在去年五月份,以实习生的身份来到我们团队,当时大学还没毕业,正在抓狂的写论文。到今天为止,她已经是我们罗辑思维商城中,除图书以外的所有实体商品的负责人了。
另外一个90后的姑娘,名字叫伊诺,之前也是以实习的身份来到罗辑思维,做客服。后来我们准备搞一个组织全国几万名会员同时吃饭的霸王餐活动,没人干过,别人都挺忙的,就说那就你来干吧。然后这个小姑娘就一个人把队伍拉起来,搞了一万多人同时吃饭的闪聚,还动员了去各地几百家餐厅免费请客。
到2015年底,我们的会员招募,又是她来牵头,一天之内我们招募了六万多名会员。现在是我们虚拟商品的头头。比如与益策合作的培训项目,就是她自己在团队内部拉队伍、做策划,一手推起来的,现在运行的非常好。
这两个女孩子,在传统组织里,基本上还处于做助理的阶段吧。但是在我们这里,真的挑大梁。而且,我反思一下,培训过她们啥?这个真没有,基本上就是一两个项目带一下,然后就扔给她们自己干。这样的例子,几乎我们的每一个小团队负责人都是这样的情况。
这种惊人的成长,是因为把自己置于一个创新环境(也就是知识付费浪潮)里,摸爬滚打、拼命成长,那些密集的思考、联系和行动,都成为喂养自己成长的最好养料。当然,这里的行业环境也蛮重要,进入一个快速崛起的行业相比进到一个快速沉沦的行业,自我革新的速度很可能也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前面讲了罗振宇,讲了瑞·达利欧,讲了脱不花,似乎“傻瓜指数”这个衡量自我学习和成长速度的工具有多么fashion一样,但其实,翻开《大学》的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对于“新民”这种自我更新的态度,上来就是一顿奶呀。
再继续翻到第三章: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直到更新到让自己觉得从前的自己是个傻冒。
商汤王把这句箴言刻在自己的洗澡盆上。意思是跟别人说:这就是赤裸裸的真相。
币圈的各位追求精进的小伙伴:你觉得几个月前的自己是傻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