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羞的铁拳》,一部失败的成功喜剧
文章的标题起得自带悖论,其实叫做“一部成功的失败喜剧”也无不可。就像你第一次看到电影片名就开始丈二琢磨一样,你说它语带双关也行,自相矛盾也罢,甚至叫做“硬硬的粉拳”都不难接受。都是对电影本身主线架构的一种暗扣,暗扣得很有开心麻花的腔调和某种风格。
对于开心麻花的喜爱或者认同,也许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学院派的认同或者喜爱。对于学院派的喜剧,也许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投射于表演的浮夸和台词的严肃,或者严肃的表演与浮夸的台词。一种貌似不可调和的反差在碰撞中协调统一,让你品出不同的味道,继而不自觉地定义出一种标签,贴在自己和他们的身上。
相比较于《夏洛特烦恼》那种借助“穿越”然后再在里面挥洒语言天赋和诙谐逻辑,继而看起来更像是喜剧的喜剧,《驴得水》则更像是一种炫技。做喜剧的人似乎都希望自己能拍出一部把黑色幽默玩到极致的悲剧,也许这是学院派的一种追求吧,或者说更像是一种通病。然而口碑都喝彩的两部电影面对绿肥红瘦的票房,终于在第三部开始求稳了,虽然稳得中庸,但绝不平庸,即使它本来可以变成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喜剧”的。
一部好的喜剧可能需要很多做得很好的元素,比如说人物的丰满、剧情的多支、台词的不落于俗套、表演的不着于痕迹,如果碰巧编剧的功力深厚,不仅带给观众一路火花带闪电的进程,在最后还能迎来一场酣畅淋漓的碰撞体验,那基本上“现象级”是跑不了的,没准还能在青史中留得一名。
回到电影本身,剧情设置可以说是简单。主线明了,没什么副线。一个精英和一个失意者机缘巧合下灵魂互换,继而真相揭开,继而励志复仇,最后各自找回自我,又同时收获爱情。喜剧电影一般讲究的是多线碰撞和对比反差,而《铁拳》似乎没那么多线,于是作者把线放到了主要人物身份互换后的生命轨迹上,把人物置于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中决定命运,推动剧情。
单就人物设置来说,本来是有着足够的涂抹平面和腾挪空间的。
马小姐作为一种精英形象,有着引以为傲的事业,高富帅精英男友,以及一个不靠谱的爸爸。但是实际上,专业被人利用,感情遭遇亵渎,亲情环顾自身而不自知。这种虚幻和现实的对比讽刺意味是颇具玩味的,是值得浓墨重彩去涂抹的。要不你怎么让她在剧末能心安理得地完成自我认知,去收获亲情与爱情?
而作为失意者的爱迪生,因为一次中伤,变得消极丧气,把职业变成了游戏。但结局总归是要有正能量的,把一个玩世不恭者转变成励志追求者,也是需要花心思去勾勒的。要不你怎么让他在剧末能调整心态完成致命的一击?
遗憾的是,这两个黄金点,电影都没做好。
身份互换是一种喜剧常用的套式。当它发生在两个对立人物之间后,更能展现出对比碰撞的意味,以及扩大堆砌笑料的空间。就像带着脚镣跳舞,既处处受限,又充满着无数可能。《铁拳》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没有在这里纠缠很多篇幅,虽然它本来可以设置更多的场景去收获更多笑声。高明的画家知道该在何处留力,于是在安排了几场自暴自弃式的互相伤害后让两位主人公从对立走向了统一。吝啬得恰到好处。
上山学艺一节姑且认为是对《食神》的一种致敬。但是致敬就带来了对比,对比就产生了伤害。少林寺的后厨枯燥严厉,十八铜人让人忍俊不禁,但无论怎么说,这一段看似简单的剧情却有着“平凡伟大”的哲学命题和人生寓意,最终与烹饪斗技中展现出来的“朴实无华”紧密相扣。寥寥几笔,却留足了遐想思考的空间。
反观卷莲门的掌门授技,看起来更像是一场闹剧。无论是斗眼熬鹰,还是高速传单,抑或是象征终极奥义的激流拍鱼,毫无逻辑可言,更无美感可现,散得一无是处。也许是商业上的考虑吧,但你是开心麻花啊。正如你画一只鸟,我画一只鸟,我画出了振翅高飞和遨游长空,而你的画上,依然是鸟。
更别说让许多人津津乐道的纵天一跪,那可是在东北小剧场里处处可见的二人转老梗啊,怎么到这里就变成了惊鸿了呢。更别提副掌门大师兄之间的断袖暧昧,更是一个画蛇添足般的败笔。
对于文章来说,立意是魂,架构为骨,笔墨为肌。《铁拳》有着高贵的魂和骨,但摹出来的美人却不那么美人了,柳眉杏眼大小脸,体态丰腴高低脚。或许他们画出来也是一声长叹,委屈道毕竟观众爱看啊。
也不是没有亮点。无论是开头借用“十大评选”用来对当下媒体界“花钱买名”的讽刺,还是中间上山途中未开发区域游人如织对于某些“驴友”的打脸,都可以算是“麻花”团队真实功力的自然流露。
高明的画家知道何处该浓墨重彩,知道何处该工笔勾勒,知道何处该大块留白。但是偶尔不那么曲高和寡一次,也能收获不少的赞叹。就像是一位烹饪大师,即使手谈的是一局“蛋炒饭”加“麻婆豆腐”,也能让你吃出饕餮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