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港还有很多古屋,我想源于这里比较封闭,这里的原住民以打渔为生,前期的生活并不富裕。很多人都离开了这里到别处发展,而留下来比较穷的那些人则因为没钱而没起新房。
渔民原来很多都是住船上的,八十年代后期政府起了很多房子在附近,叫渔民新村,安置住船的渔民。
重拾丝绸之路后政府把这里靠街边的房子全部用青色瓷砖装修了。听说因为政府原来用的那种青砖比较吸湿,所以现在本地人新起的房子用的瓷砖都是青灰色。
这里的青砖,石板路在清晨和黄昏无人的时候让人有很多遐想古港跟黄埔村是相连的,靠近古港这边的是石基村。据说,黄埔村有个人娶了日本天皇的侄女,日本侵略中国时,黄埔村凭着天皇的御赐宝剑而免遭洗劫。
这个牌楼连接黄埔村和石基村,拱桥那边是石基村 这是拱桥上拍的 拱桥另外一边,春天,这里两边的剑花盛开,让人感觉赏心悦目 这里保留着很多祠堂,有很多都是后期修缮的 从对联看来,古港很重视女性的培养说起来惭愧,住在这里多年,都未尝踏入这些纪念馆瞻仰过。
这也是九十年代初捐赠重修的房子 黄埔村的房子都是现代跟古屋交错存在本来,往这条巷子的指示牌是写着可以欣赏到清代民居的,但是,才走到第四栋房子,就看到有人在建房子,我就没再往下走。
不到两公里处的琶洲新村,因为拆迁造就了几十个亿万富翁,按楼层补贴。这里的农民于是也将旧房拆了重建,建四层高,隔成很多小单元。远点的利益是博以后拆迁补贴,近点的利益则是可以出租。在这里,一直在上演着传承与现成利益的交错。
我亲自经历过一栋房子的主人,在把原来房子整栋出租离原来期望收益很远后,砍掉了那棵从小陪他长大的龙眼树和开得一直灿烂的三角梅,整栋房子拆了重建。他家房子曾是整条最繁荣的街道唯一的风景。于是,那条街再没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