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是一个很尊贵的概念。
在人们的传统思维里。如果一个人封了侯,就意味着其人社会地位已经到了金字塔尖上了,是无数人的梦想、志向和追求,也让无数志士、英雄为之倾倒、折腰。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64262/7158e2b2002852fe.jpg)
“封侯”这种事儿,起初在大汉王朝的故事里涉及的较多。
最初西汉刚建立的时候,高祖刘邦就对“封侯”立了一条规矩:未有建功立业者,不得为侯,不分贵贱。
所以,在西汉王朝初期,“封侯”的概念起码是不打折扣的,“侯”的含金量是很高的,也代表着无上荣光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64262/3f7dcd5cfa578dbd.jpg)
同时享有对很高的权力的掌控、对资源的支配,是一个稀缺的政治性命题,十足的奢侈品范畴。
汉武帝时期,“李广难封”,说的就是这回事儿。
李广是抗击匈奴的名将,每次跟匈奴干仗,让其闻风丧胆,但天不遂人愿,抗击了一辈子匈奴,始终也没有得到能拿得出手的军事功绩,到老也未实现“封侯”的志愿。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64262/231b87ad91e43366.jpg)
这段往事,曾让后来朝代的文人墨客,执笔为之惋惜、遗憾。“李广难封”有各种原因,不过也确实有点“点儿背”的成分。
没有实在的功业,是封不了侯的,封侯确实很难。
而到了汉成帝时期,也就是进入帝国末期后,“封侯”就变得没有那么难,成为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儿了。
汉成帝曾册封他的外戚,一度出现“一门五侯”的“壮观景象”,更令人见怪不挂的是,这些“侯”们没有实实在在的功业支撑。
实质上讲,帝国的衰败往往就从这些权力阶层的裙带关系处理上能看出端倪来。“侯”多了,自然也就泛滥,享有的权力和资源没变,但含金量是打了折扣的,是贬值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64262/92b4815cc1623b91.jpg)
“封侯”一词就显然不是初期那个味儿了,跟一个普通的官衔儿有什么两样,只是维持帝王姻亲关系,维护圈层的衍生品而已。
这岂不让天下的读书人、英雄豪杰们汗颜。
仆以为,一门出五侯,整个帝国在丢脸。这让在“九泉之下”的李广做何种表情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