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萱班主任在班级群里发了一份21天养成记,这是学校德育处要求让孩子们做的。一堆密密麻麻的文字,看着眼花,再点开表格,没搞懂。瞬间烦躁的很,不太喜欢学校布置太多,这样会消耗我很多时间,打乱本有的计划。学校要求每日完成项目分类有运动、家务、知识、精神、心理、生涯……无所不包。说实在的学校还用心的,这分类也非常全面。能转学到第三实验心里还是很欣慰的,尤其是语文老师(班主任),文学素养还是相当不错的。最近在家里上课,我会不自觉的很认真听课。包括数学课,昨天在课堂上还拓展数独。个人感觉良好。
再次认真解读21养成记内容,加老师的解释。
王若萱21天养成记
每日项目:
1.跳绳——必做
2.做家务——必做
3.成语接龙——必做
以下自选三样
4.正念冥想/小说
5.看一部音乐剧
6.观看《科学力量》/科普
7.演讲
8.了解科学家/成功人士的成长史
心理健康中有一项是正念训练,很是惊讶。觉得这学校还是很潮的,这么先进的内容都用在孩子身上。也刚好很萱在家里做的事相契合,不用我另外安排。她有时不情愿做时,还可以以此为由,真可谓一举多得。
还有就是精神素养里有一项观看一部音乐剧。觉得这很艺术,也很高雅。有次参加广州读书会的时候,明子姐邀请过我这次后的读书会是一起去看音乐剧。没有答应,主要是旅途太远。另一方面就是对音乐剧还不是很了解,仅仅是听说,感觉很好。总觉得那是有钱人干的事。即使进去了,也未必能欣赏,因为没有一颗纯粹欣赏的心。
我拿起手机,开始在优酷搜索音乐剧。虽然我不能欣赏,但总希望孩子能够了解不同的艺术,能够通过欣赏音乐剧了解这种艺术形式。优酷上的音乐剧并不多,《猫》、《巴黎圣母院》这是我比较熟悉的。我点开《巴黎圣母院》,一看时间,2个多小时,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这个耐心把这个剧看完。歌声想起……听不懂他在唱什么,那歌声却让我非常舒畅。我马上就叫王若萱过来,然后告诉她学校的要求什么的,再跟她分享这个音乐剧。由于时间的太晚,我们简单的看了头围。其他演员唱诵表演时,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了刚开始的感觉。心里开始觉得,怎么这么慢呢!总是不断的重复着歌词,但又要假装在欣赏,为的是陪伴孩子。
萱刚开始,不知道他们在表演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谁是谁。也凑巧前些天看了《巴黎圣母院》的前言,简单的了解了故事内容。但无法往下看,一看就走神。很枯燥,想象不出文字背后的更多的内容。就根据前言的内容,开始分别角色,也告诉她故事的内容。她却被里面的故事深深吸引,女主角死的那刻,她多次的说到:真的死了吗?不死该多好……
刚下课时,她又问我:昨天的故事是真实的吗?我说,是的。作家之所以能为名作家,因为他的小说内容记录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定格了那个时代。就像雪漠老师的《大漠三部曲》,记录西部农民的真实生活,定格一个那个时代。她似懂非懂,就拿起《巴黎圣母院》认真开始翻阅。
有的时候,我不太确定让这不太大的孩子读经典文化,是否真的正确?
什么是音乐剧?
音乐剧(英语: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音乐剧擅于以音乐和舞蹈表达人物的情感、故事的发展和戏剧的冲突,有时语言无法表达的强烈情感,可以利用音乐和舞蹈表达。在戏剧表达的形式上,音乐剧是属于表现主义的。在一首曲之中,时空可以被压缩或放大,例如男女主角可以在一首歌曲的过程之中由相识变成堕入爱河,这是一般写实主义的戏剧中不容许的。(百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