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人公"死胖子"是一个极其平凡的大学生,普通的学校,普通的家庭,较一般的人际关系,步入社会后,领着中低水平薪资且并不对胃口的工作。却从大学开始,坚持着低额储蓄,有着自己的理财思维,从节俭到倒卖再到股票,一步一步在第一个十年超越整个班同学,赚得人生第一桶金的故事。
大学期间,且不说存钱,做股票投资,单单每个月不月光怕都是少数。但死胖子却能将1500的生活费每个月存下500。对很多学生来说,1500的生活费,基本不能有什么想法,抠抠索索勉强够用。如果还要拿出500用来储蓄,真的不敢想象。而且,一个月500,一个学期也就只能存2000,连部手机都买不起。我们很少意识到“存钱”这个事情,因为从小习惯了花多少管爸妈要多少的花钱方式。甚至不清楚自己的钱都花到了哪里,也养不成存钱的习惯。毕竟每个月多花200和少花200,都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就像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可能也就是每天多吃了一口与少吃一口在日积月累下形成的差距。
主人公与死胖子虽然是学校里少有的有钱就会投资股票的学生,但在遇到次贷危机时,主人公的现金流彻底断裂,甚至还需要家里的额外支出,而死胖子却依旧靠着自己独特的储蓄习惯,维持着较好的原来的生活水平。死胖子倒更像是把股票作为存钱的储蓄罐,而不是投资。区别是主人公只有选择死扛,而死胖子似乎总能从生活中“变”出钱来。
读普通人也能赚到100w有感其实理财方面一直有一个特别有名的说法,叫“哈佛教条”,具体内容是,对于任何人而言,无论每月的收入是多是少,一定要先存下20%,再花剩下的80%。
两种思维:一种是先存钱,然后花剩下的。另一种是先花钱,然后把剩下的存起来。没做过的人看似没有区别,但真的那么做以后,区别真的很大。
对于大部分人,哪怕收入不高,相信每月少花20%并不是太难的事情,更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存钱,其实是看不起每月存的小钱,20%对于一个月入4000的工薪阶层,也就是800元,而800元又能干什么呢?什么都干不了。于是乎我们也就连800元也懒得去算计。
我们再来计算一下死胖子一个学期2000元的存款,那一年就是4000,四年便是16000,这只是单单储蓄所攒下来的钱,这已经够较好的本二两年的学费支出了。
而人们对外来方向的选择往往会取决于当下的资源和财富。当没有钱时,人们更多的会去考虑先找一份工作,哪怕不是自己最想要的,也要先满足当下的日常需求。但如果你毕业就有16000元,你完全可以花一定时间认真的规划与筛选。当有10万的存款,人们会考虑入手一辆汽车,而绝不是几百万的住房。而这些就是机会成本。没钱这件事情似乎本身就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不要小看先储蓄后消费的魔力,就像投资复利一般,可能前几年都不会有什么变化,但当时间的沉淀足够深,机会一定是降临在时刻做好准备的人身上,而绝不是一身负债的人手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