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春娜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笔记的常见形成
1.勾画与摘录:划出有价值的句段,或者把要点摘录下来。
2.批注:遇到引发感想或者思考的地方,做一些解释、延伸或者对话。
3.综述:对书中的部分内容或全部要点,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整理组织。
4.评论:写完整的文章或片段,对书籍进行评论。
文学作品的阅读主要是体验,没有必要勾画批注,比如读金庸的小说。
阅读文学经典作品(细致的阅读)的时候,需要动笔,勾画好句子段落,随手批注写自己的思考,写评论。
知识类的书籍需要摘录和综述,因为摘录和综述可以提炼优质知识。
优秀的读者不仅可以把书从厚读薄,也可以从薄读厚。
摘录:人总是享受阅读的快感,而不想停下来,可勾画可以让读者慢下来思考,让阅读者判断关键点,把握重点,提升理解能力。
一本书读完之后把勾画的部分再看一遍,或者再抄下来,抄写的过程也是增删调整的过程,制作卡片,制作成文档,笔记,标签,这本书的精要就被保存下来了,成为了自己的资料库,以后再想读了,直接读摘录的内容就行。
摘录是自然正常的学习方法。
综述:
是比摘录升级的一个能力。
可以是整本书的综述,也可以是部分的综述,主题的综述。是一种更难的读书笔记的方法。
怎样综述呢?
清单和结构图是两种不错的方式。
用清单的方式摘出要点,用结构图画出逻辑关系。
清单和结构图的配合是整理书籍的方式。
脑图,是一本书的结构方式,逻辑图。
时间,空间,逻辑,重要性。
用清单和脑图作为支架,动笔写出来帮助他人理解。
评论:
综述是评论的第一部分。
框架问五个问题:
1.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时什么?
2.这个问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3.关于这个问题,同时代的人有什么看法,如何回应这个看法?
4.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什么?
5.获得什么样的启发?我们今天如何评估这个回答?
在当代这个忙碌的时代,听别人讲一本书或者看综述也不失为一种高效的阅读方法。
用清单、摘录、综述对一本书的整理是一种潮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