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欺良知,才是真行

不欺良知,才是真行

作者: 惬意永不放弃 | 来源:发表于2022-05-06 04:30 被阅读0次

    按照圣贤做事的方法去做事,那你就是圣贤。

    而王阳明认为,想要体验到圣贤做事的方法,根本上还是要你从心上去体察。从孟子到王阳明,他们说的其实是一回事:人人皆有良知,这就是你的善根。

    王阳明有一首诗:“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程朱理学提倡“格物致知”,认为真理存在于外部世界的万事万物之间,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最终豁然开朗。

    但是,王阳明却认为,人的本性中就有善的存在,只是后天的熏习使得人心中本来的善良受到了污染,所以,我们要“致良知”,要摒弃这些污染,重新找到内心的“善”。

    然而,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了解自己的缺点,但最大的麻烦在于,了解容易,改正很难。所以,王阳明就说了,不要停留在“知道”上,要去“做”,他还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我们说一个人知道孝悌,那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

    王阳明的意思是,修行不是悬空的,不是你凭空想出来的,你要去脚踏实地的做。而怎么做呢?也不是让你躲在深山里或者宅在家里去想,而是说就在你的生活实践中去做,这纷繁的世间,其实不过是供人修行的道场。

    王阳明曾对一个感慨政务缠身的官员说:“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我常说去事上磨练就是因此”。

    王阳明还给他做了具体分析。说比如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曲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

    在别人眼里,世俗人生和心性的修行是两码事。如果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枯燥乏味的尘世生活是用来超脱和逃离的。

    但是,在王阳明看来,这就是矫揉造作。尘世的纷杂繁复不是一种困扰,而恰恰是帮助你修行的工具。

    在尘世的纷杂繁复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你到底做了什么,你的良知轻而易举就能知道。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如此说来,你若在生活工作的尘务中不能尽职,这本身就是无良。这不仅是你人生的路,也是你修行的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欺良知,才是真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da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