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万维钢的《精英日课》做了一期专题“中国供应链到底有多厉害”。
其中提到一个东莞的小老板,30岁,开着一家服装厂,有五六个工人,每年的利润大概三四百万元。咋听起来,好像也没啥,这种小老板遍地都是。
特别的地方有两个:
第一,这五六个工人,跟他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不管吃住,不负责社保,有活就来,没活就走。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就像我们和马路边打零工的农民工之间的关系。
第二,小老板其实对生产流程、工序都不懂,他只负责一个环节——质检和发货。
那么,这个小老板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呢?是设计“爆款”,他紧盯流行趋势,从趋势中找灵感。实际上,小老板也不懂设计,他只提供一个大体的想法,样品请专门的设计工作室完成。这个小企业,真正“在编”的员工,只有老板一个人。
这是珠三角地区产业供应链的一个微小模型。
1|中国供应链优势
这些年,中国经济在失去了人力成本优势之后,并没有像其他经济体那样,减速、制造业外迁,而是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特别强的供应链优势。中国的供应链体系有2个特别明显的优势:
优势1:细化到极致的产业分工。罗胖在跨年演讲中举过一个例子,说浙江一个小镇,生产拉杆天线。一家企业只生产其中的一截儿。
这种极致的分工解决了两个难题:
一是效率问题。只生产一小截拉杆,生产效率可以做到极致;
二是灵活度问题。一截天线杆,不光可以供应天线企业,还可以用在需要这样一小截金属的任何地方。它只需找到它的应用场景,为生产企业服务。
优势2:高效的社会协作网络。极致的分工,必然高度依赖网络协同。而这种高度社会化的协作网络一旦形成,就拥有了无可比拟的竞争力,而供应链迁移的成本会非常高,这是中国产业供应链最突出的优势。
2|我的供应链背景
我理解所谓的“中国供应链优势”,事实上是江浙沪和珠三角的优势,并非是整个中国的优势。
具体到我们能感受到的——河北,受区位、政策、主导产业、社会文化等的各种因素的制约,产业分工和供应链网络的颗粒度并不是很细,供应链优势并不明显。
从更微观的个人角度看,比如我自己,供应链网络和供应链思维就非常欠缺。
主要表现在:
1.习惯了当一块砖、一颗螺丝钉,功能更多地体现在组织结构上,可替代性非常强;
2.供应链意识不强,对个人优势认识不清晰,有意识提升个人优势的行动更少。
3|如何借鉴供应链优势
基于供应链思维,如果从个人的角度,构建供应链网络,需要从哪些地方着手呢?以我自己为例,我认为应该从3个方面思考:
1. 定位 (1)结构定位 让自己成为某一个社会协同网络的一个重要节点,尽量做一个“结构洞”型的节点(“结构洞”见郑路《社会网络20讲》,需要可分享)。(2)功能定位 我从事文字、采编工作,这是我的比较优势,它决定了我所提供的产品,应该围绕“内容生产”这一功能展开。
2. 分工 在确定功能或者产品定位后,就应该细化分工、拆解流程。
比如做一条微信,需要内容创意、资料搜集、主题确定、执笔写作、页面设计、音频视频制作等方面。这其中每一个方面如果想做得出色,都需要专业的才能。
这就像只雇着一个厨师的饭店,从买菜、择菜、洗菜、炒菜,到下单、上菜、收银都是老板和厨师两个人完成。这样子做下去,永远也做不成麦当劳。
从供应链的角度,应该细化分工,实现专业化、模块化生产,每个人做自己最擅长、最专业的部分。这样一方面实现稳定、高效产出,另一方面,通过对接社会协同网络,提高自己的生存度和竞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助体制和组织的优势,比如人才、信用背书、宣发推广等等。
3. 角色 在供应链搭建过程中,扮演3个角色:
(1)架构师 搭建基础模型、设计流程、物色人才、创设制度,实现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2)创意催化师 和财大气粗的机构相比,单纯的供应链并不具备特别的竞争力,所以,策划创意能力和使之落地的能力,尤为重要。
(3)资源整合者 不言自明。协调内部、外部资源,整合人、财、物资源,打通上下游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强化供应链网络的稳定性,体现自身价值。
4|小结
中国供应链网络两个特点,一是细化到极致的产业分工,二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协作网络。
基于对中国供应链的分析,从个人的角度,有3点启示:
第一,树立供应链思维,从供应链的角度看待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环境;
第二,深入思考自己的优势,把自己某一个方面的专业能力,打磨到极致,成为这个细分领域的不可替代者。
第三,把优势嵌套到社会供应链网络中,让它的价值最大化。如果可能,做一个供应链网络的资源整合者。
(《万维钢·精英日课4》030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