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刚开始学着走路了, 如果摔倒了,A型父母是急着扑过去“救孩子”,孩子不大哭下都对不起他们的惊恐。B型父母是看孩子只要没有什么大问题,就不会大惊小怪地跑过去,而是让孩子自己站起来。
哪到底是A型对孩子的成长更好,还B型呢?
这篇文章给你一些心理学的解析。
1、100分的妈妈
前两天和一位心理学同行朋友聊天,她说起当她回到家时,5岁女儿有时就像没有看到她一样,把脸转在一边。她略带担忧地说:这是矛盾型依恋吗? 我是不是哪方面没有做好啊?
面对理论和实践都丰富的同行朋友的名词性焦虑,我只能开始胡扯:“啊呀呀,你女儿和我一个星座啊!我们巨蟹座的情感细腻,但是又需要很大的个人空间啦!”
朋友听后,居然稍微放心地点点了头。 说明在那时刻我说啥不是太重要,她只是需要一双耳朵来释放一下自己对母亲这个角色“不够好”的担心。
我还有一个朋友,那可堪称完美妈妈。在备孕期间,她就严格控制自己所有的生活习惯,只要有人说任何食物会对孩子不好,不管她原来多愿意吃,都可以丝毫不碰。她说为了孩子,我宁可错过天下美食。
孩子出生后,她为孩子制定天天不重样的饮食、玩耍和学习计划;在孩子出生没多久就开始权衡、比较、选择最好的学校。甚至选择一个课外补习班,她都能把整个上海市的相关补习机构,列出了一个多重属性分析表,分析各种因素,才最后做选择。
女儿整个上学期间,她自己也重新上了一遍学,甚至比自己上学时学得更好。坊间流传孩子上了初中就辅导不了的事情,在她那里,不存在的。后来,她的女儿考取了国外的大学。她先去帮她打点好一切生活安排。
女儿上学期间,有什么不开心的事,白天她可以立刻暂停无论多重要的会议,晚上可以完全不顾时差,一直视频陪她聊天。后来,她儿女开始不断地换专业、转学,她每次都是爽快地全然支持,或者飞过去帮她安顿生活。她一直说,宝贝,你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妈妈都支持你!
我们父母那一代,往往缺乏的是养育孩子的科学理论和资源,很多人就是“添双筷子“带大了孩子。
当代父母与此相反,他们被来自社会、家庭和舆论引发的巨大的教养焦虑所裹挟。很多父母以完美父母为标准,不仅殚精竭虑,而且战战兢兢,唯恐哪里做得不好,错过了孩子一生的机会,引发无穷的灾难。就像他们期望孩子可以考100分一样,这些父母也期望自己是100分父母,是完美父母。
02 足够好的妈妈
实际上,完美父母或者100分父母不仅不现实,而且也不科学。
心理学中有个词汇叫做:“足够好的妈妈”(good-enough mother)。
这个概念是温尼科特(D. W. Winnicott )在《游戏和现实》(Playing and Reality)这本书中提出的。
作者温尼科特是英国家喻户晓的儿童心理大师,一生接待治疗过近6万个母婴及家庭。
根据温尼科特的定义:**“足够好的妈妈”是指为了孩子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母亲需要从刚开始完全地照顾孩子,到逐渐放手、建立界限的过程。
**在孩子生命的初期,母亲(也可以是其他照顾者比如父亲,下文中母亲泛指照顾者)几乎需要做到完全适应婴儿的需要。坊间流行的说法“一孕傻三年”,其实并不是妈妈傻啦,而是妈妈的心思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了。
在孩子刚出生时,母亲几乎是小婴孩和世界的全部联结,孩子高度依赖母亲,母亲通过小小人儿的哭声、动作甚至呼吸,判断他们是饿了?困了?这个“翻译“过程需要母亲完全贯注在孩子身上。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孩子要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建立自己和世界的互动方式,为此他们要学习减少对母亲的依赖。这时候,那个被完全需要的妈妈要逐渐不完美起来,能给孩子延迟满足和适当的挫折。这样,孩子才能发展对外部世界的体验,形成外部现实的概念。**所以,有人说,做母亲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像孩子在刚出生时,我们是不能把她/他摔在地上的。但等孩子开始学着走路了, 如果摔倒了,一种父母是急着扑过去“救孩子”,孩子不大哭下都对不起他们的惊恐。另一种父母是看孩子只要没有什么大问题,就不会大惊小怪地跑过去,而是让孩子自己站起来。这种淡定父母的孩子不会大哭大闹,反而更快地学会走路。孩子正是通过自己感受和化解自己的情绪和挫折,而不是直接投射给父母,然后慢慢地学习面对困难,调节情绪,不断发展。如果把那些完全不顾孩子的坏父母打分为0,那些无微不至、随时待命的父母打分为100,那么这种淡定父母就是60-70分的“足够好妈妈”,她们懂得照顾、又可以适当和孩子保持距离。
当然,“足够好”是一种平衡的艺术(A Balancing Act):既要父母关注孩子,又要父母给孩子自己探索、发展的空间。现在社会上很多“焦虑的妈妈”、“努力的妈妈”、“完美的妈妈”,可能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变得焦虑。他们又把这种焦虑情绪带到养育中,孩子承接了父母的焦虑,或者感觉自己达不到完美妈妈的要求,生成无力感和挫败感;或者形成一种虚假的防御性的完美小孩,感受不到生气和活力,甚至成为“空心人”。
我给几个朋友看关于“足够好妈妈”的定义,其中一位朋友说,这不是更难?我倒觉得未必。温尼科特老爷子也相信,父母如果可以自然地爱孩子,就不会很难。即使不从儿童教养的心理学角度,从人性的角度看,自然、真实的爱更现实、也更持久。反观那些追求极致的情感背后,总是隐藏着控制和疯狂。
03 足够好的自我
足够好的母亲” 这个定义对于单身朋友也很有用。
在我的教学和教练辅导中,有个有趣的发现:对自己对评价“足够好”对人往往在创新小组中表现非常好。他们愿意尝试,不怕失败,在团队合作中也不会玻璃心,思维方式更加弹性和灵活。
比如说,我最近的几位教练辅导客户,有些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有10年以上的职场经历,进入到中层或更高机会,他们都是非常认真、努力、可靠的人,做什么都要充分准备。他们就是那种在生活和工作值得信任、非常靠谱的人。他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经过了人生和工作阅历的积累,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们工作的位置更高了,生活中的角色也更丰富了,原来的那种流程清晰、目标明确,只要认真规划、认真准备就能成功的路径和模式受到了挑战。更不要说,疫情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了。
最简单的一种情况:当他们精心准备好报告,但是没有得到预期的肯定、赞扬,甚至被挑战时,他们当场会变得很焦虑甚至愤怒,有时无法继续接下来的发言,感觉自己很挫败,感到屈辱。还有人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也许自己不能胜任更高的挑战。
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我介绍了“good-enough 足够好”的概念,没想到这让他们的焦灼的生活一下子有了灵光。有的说,“70分是自己可以控制、自己可以努力的部分;而那30分,就留给自己不能控制的。”有的人说,“自从留了30%的容错率,别人给我提建议和意见,我都觉得是在帮我完成任务,我非常认真地听,也真心地感谢他们。
在大部分情况下,30%额度是用不完的,我觉得自己已经超额完成了70分,忍不住给自己点赞。” 有的人说,“想想也是,我哪能一下子就把事情做到100%呢,我现在就把这30%当作是我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的学习发展区。我对自己做的事情似乎也有了敬畏心,总是可以琢磨点什么东西,做的事情也变得有趣了。”还有人说,“自从对团队开始”70分足够好“的领导,允许团队有30%的容错率,团队的气氛和绩效都更好了。” 这个现象如果从基本的心理规律看,有点像我控制情绪是个坑的文章中说过的“中等焦虑、绩效最好“的规律。 再往深来看,觉得自己足够好的人,既自信又尊重他人和规律。他们既有掌控力,又有安全感,敢于信任外部世界和他人,肯于让渡一部分控制权。根据我有限的观察样本,这些做“70分自己”的人比过去更加安定、快乐和成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