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上完了,虽然只是一个组内的教研课,但是我对自己主动积极磨课,专研的态度很肯定,继续坚持,今天的课收到了组内老师们的好评,给我感触就是所谓看似行云流水的课,其实都是磨砺磨砺再磨砺。从上周末到这周二,我每天走路几乎都在思考每个环节,每张PPT,每一句话,虽然今天最后呈现的状态还不错,但是还是有很多遗憾之处,没有完美的课。“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课合一”,这些在常人眼里可能只是专家才能去仰望的,但是当你真正去专研进去了,也不用完全在意最后的结果了,自己真正在享受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这堂课教学是有难度的,首先是一篇散文,散文如何教,心中是没有底的,从品词析句入手,大致传统的教法是没问题的,这篇文章篇幅不多,内容不多,结构看似简单,写法也不难,但学生生活经验欠缺,读生活中的事物缺乏细腻的感受,加上文学素养积淀缺乏,因此要想上好很难,加上还要用上分享式教学的模式把课堂真正放手给学,就更难了。
第一次试讲时,我的课型不明显,课时目标不清晰,因此基本只解决了字词和了解了课文结构,还没进入到分享就结束了,于是我又重新思考我的目标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经过大量的研读其他人的设计和反复研读教材,我重新定位第二课时聚焦语文要素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法,运用分享式的教学模式。第二课是在我们班上的,教学设计没有问题,但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完全不知道如何去做,如何去分享,源于平时很少没有训练,同时问题的指向也不明确。接着直接去了另外一个班,那个班是上过的,娃娃的分享规则以及分享的模式非常成熟,娃娃的生成分享非常精彩,让我很震撼,当然他们提前上过的,有原因还有就是他们从二年级开始进行训练,娃娃经常上诗歌类公开课所以不一样,经过到他们班的学习,感受到孩子的差距,同时我的思路也更清晰。这个周末,我继续研读教材,每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地方都心中有数,在这样的情况,再大胆设计,全部放手让他们来说。昨天进行了一次试讲,大的问题没有什么,但是在核心问题的表达上指向不明确,于是又进行调整,美化PPT,锤炼自己的语言。
为了和孩子拉进距离,第一课时我就去上,帮助孩子了解写了什么,解决了字词。因此,孩子和我之间也不算太陌生,而且提前告诉了他们的分享规则,因此尽管他们是第一次上这样的分享课,但是课堂呈现的效果还不错,记得开始分享时还是也没放开的情况,我想打断和插话的环节,但是到了后面孩子思维打开了,实现了思维的碰撞,当孩子扯得很远时,我立即拉了回来,读文,读情,读人。遗憾之处,板书始终没有弄好,放手让孩子去写,我没有给他们指名如何写,即使提醒了有关键词,但是还是有点不好,特别是副板书。
通过我算是初步尝到了分享式教学的甜头,越发享受和喜欢自己的课堂,跳出舒适圈,继续挖掘张力。
那么明白一点要做好分享式教学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对这堂课的目标,重难点吃得非常透,能够游刃有余地接住学生的任何招,那么才敢真正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
问题—思考—分享,遵循这样的模式设计教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既培养了学生能力,也解放了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问题可以抛给学生来,启发他们思考,更多地参与课堂,生生互动。目前我们班孩子倾听习惯还不是很理想,因此开展起来有一定难度,先让一部分孩子先富裕起来吧。
路漫漫,其修远兮。多积累多阅读,多锤炼自己的语言,多研究自己的课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