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读书
一个现代女性对生命和教育的态度——《孩子,你慢慢来》

一个现代女性对生命和教育的态度——《孩子,你慢慢来》

作者: 佩宁也逍 | 来源:发表于2018-02-07 13:56 被阅读201次

      这本书的开头用“蝴蝶结”作序,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淡水街头因为打蝴蝶结太慢而被祖母呵斥的小男孩,另一个是因为缺少关爱和尊重,不堪生活穷困的王爱莲带着三个弟妹跳了脏臭的爱河。序中用了两个强烈的对比,把两件事融化在更大的背景里,激起人的反思:

      “回教徒和犹太人在彼此屠杀,埃塞俄比亚的老弱妇孺在一个接一个地饿死,纽约华尔街的证券市场挤满了表情紧张的人”

      在这些更大更糟糕的事情面前,淡水街头被祖母呵斥的小男孩仿佛反而成为一种宁静的幸福;

      “医院里,医生正在响亮的哭声中剪断血淋淋的脐带;鞭炮的烟火中,年轻的男女正在做永远的承诺;后山的相思林里,坟堆上的杂草在雨润的土地里正一寸一寸地往上抽长”

      世界按着自己的轨迹轮回,并不为新生祝福,也不为新人喝彩,更不为死去哀伤,王爱莲带着弟妹的死几乎像掉入大海的一滴墨汁,瞬间不见踪影。

      然而,我们每个人自己内心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变的微不足道。它对别人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于打蝴蝶结的男孩给予肯定和理解是重要的,对于带着弟妹自杀的王爱莲,“父母和老师的关爱”就是救命的稻草。我们每个“自己”每次要面对的痛苦、肯定、关爱都是真实的。

    所以“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文中娓娓道来,所有的感悟都基于一个现代女性对于生命的尊重。

      在我们的国家里,大中城市“丁克家族“越来越多,孙中欣说:“丁克家庭的增多是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现的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中国人价值观的变迁”。没有孩子,对于生活在传统乡村中的妇女意味着“天谴”。记得,我和老公刚结婚时,每年回到老家,公婆絮叨的事就是“赶紧生啊,生好了我们帮你们带,你们年纪也不小了,再不生和表兄弟都差一辈人了。”然而追问:“为什么要生?”他们便很生气道:“你们不生想干嘛,谁家结婚不生孩子,我们也该抱孙子了。”我们窃笑,他们的道理我们永远不懂。在第一个孩子生完之后,经常会接到婆婆的电话:“老大都七八岁了,你还不生二胎,你再不生,我饶不了你。”婆婆凶巴巴的话语像小鸡脚爪一样在我面前挥动,虽然无力,但也坚定地表达了她的立场——一个传统妇女对于生育的执着。

      而我们更重视自身的生活品质,也投入了更多的理性的思考关于一个孩子成长的成本。这恰恰是对生命的尊重!尤其是一个母亲会考虑的更多。经历了生之痛,养之累,在孩子、自我价值、家庭矛盾之间来来回回、来来回回丈量着自己可以呼吸的空间。需要更多的智慧和信仰做更准确的判断。而《孩子,你慢慢来》像一本教课书一样从现象到本质引导我们去认真思考一个女性对于生命和教育应有的态度。

      这本书分了二十二个章节讲述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二十个主题和孩子们的感受,有“生养的喜悦、母亲的选择、教育的差异、传递给孩子的信仰和家庭文化的差异”。站到一个更高的角度上引导我们进行一些更为本质也更人性化的思考。里面有一段华安(安德烈)对于母亲的形容:

    "她对我一方面极其严格,督促我努力学习,认真做事,一方面却又极其讲究自由尊重和理性思考。这两种有点矛盾的态度来自她自己身上两个成长印记:一个是她本身在台湾所受的教养——保守的、传统的,另一个却是,她是一个成长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知识分子——崇尚自由和理性。"

      这一段文字也概括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命特点,来自于传统、保守的家庭,生活在信息无比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受着保守、传统的教养,却无比的崇尚自由和理性。在文化极其冲撞的时代里,我们经常陷入矛盾之中。

      书中渗透了很多主题,我想和大家先分享三个让我触动颇深的观点,深深地理解之后,发现曾经那些困扰我的事情渐渐清晰起来。

    一、全职妈妈还是职业女性,孩子的照顾究竟怎样安排

      这几乎是每个职业女性都要面对的选择,在培养孩子上,我们期望有质量的教育;在个人发展上,我们希望不要割断自己的职业生涯;在生活品质上,我们希望虽为母亲,我们依然可以自食其力。然而,我们抱着很多美好的向往,却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做出一个折衷的选择,并为这个选择付出代价。书中在“野心”这一章节里说

    “我还想大量地读当地大陆作家的小说,从北到南,一本一本读,然后写批评,一本一本批评。我还想旅行。和你一样,到大陆去。我想到…….还想写一流的采访报道,以国家为题目,一国一国地写……我想做一个欧洲系列,每一个国家做一个小时的录影。譬如……”妈妈讲的眼睛发亮,无限憧憬的样子……“妈妈”华安扯着妈妈的裙子,“有嘎嘎(大便)了”……‘“这种种理想、计划,做了妈妈以后都不能实现了,对不对?”妈妈软软地躺在沙发上,很没力气地:“对!”

      孩子将我们带回人类的原始起点。我们同女娲造人一般开始一个石破天惊的“创世纪”。书中在“他的名字叫做‘人’”的章节里有一段关于她和安安爸爸的吵架

       “为什么一个男人忙于事业,就没有人想到要问他:你怎么照顾家庭?为什么一个女人忙于事业,人们就认为她背弃了家庭?这是什么白痴的双重标准?为什么你公务繁忙是成功的表现,我公务繁忙就是野心太大,抛弃母职?”她这样解释“婚姻,和民主制度一样,只是人类在诸多制度中权衡利弊不得已的抉择;婚姻幸福的另一面无可避免的是个人自由意志的削减。这个世界在歌颂母爱、崇敬女性的同时,拒绝给予女人机会去发挥她作为个人的潜力与欲望。 ”

      婚姻制度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制度,而在这个制度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鼓励女性独立,走出来,却没有针对女性作为母亲的这样一个角色,给予相应的安排,这不仅增加了作为母亲的焦虑,也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对于母亲也许有人要说不是有产假吗?要知道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仅仅有产假是不够的,孩子0-3岁可以适合母亲做的自由职业有哪些,孩子3岁后,进入托班,又有哪些企业可以考虑到孩子4点放学的特征,允许母亲在4点前下班。孩子上了初中后,又没有相应的机构去引导全职妈妈重新走向岗位?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主要负责教育孩子的母亲就像泥土一样覆盖在种子上,然而贫瘠的土地里怎样才能长出茁壮的小苗来?!中国实际的情况就是,每个企业都抗着满满的压力向前冲啊冲啊,那些老弱病残孕统统扔掉,岗位歧视在招聘中非常突兀,面试官通常会问一个女生:“你结过婚了吗?打算要孩子吗?有几个孩子,孩子几岁了,是谁在照顾?”而不会问一个男生这些。

      对于很多无力改变的事,龙应台并没有像席奶奶(摘自《讨厌黑夜的席奶奶》)一样对于暂时无力改变的事情纠缠不清。她找到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安安快乐,妈妈快乐。妈妈快乐,爸爸快乐。

      这是她作为母亲的妥协和成全。

      在体制还不完善的当下,我们作为爸爸妈妈承受了更多,有选择全职妈妈的,有选择职业妈妈,把孩子交给社会组织的,更多的选择了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帮忙带的。于是很多共生家庭便产生了。

    二、集体主义思想依然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是欣然接受了,还是妥协了,还是奋起反抗了?

      “但是,媳妇和婆婆之间的分歧,由孩子的出生而滋长的,恐怕还不至于坐不坐月子的问题。媳妇要让宝宝趴着睡,说是比较有安全感而且头形美丽;婆婆说:“那怎么行?孩子会闷死!”媳妇要这样,婆婆说那样;在大部分的中国家庭里,可能最后总要听婆婆的,因为婆婆地位尊贵,因为中国男人以做“儿子”为主,做“丈夫”为次,因为初生的婴儿属于整个大家庭,是负传宗接代大任的长孙,而并不单纯的属于生他的女人”

      这是出生在50年代的龙应台对中国的印象。在2018年的上海,我感受到了改变,在这个城市,以主干家庭为主,由于孩子的到来,与父母组合在一起共生的家庭增多。对于本地的上海人,思想更为国际化,更多的是选择了分开住,互相帮助,很好避免了很多家庭问题。而在占了多数的新上海人的家庭生活中,由于爷爷奶奶从闭塞的农村或小城市出来,传统的观念非常固执,认为儿子的家就是自己的家,而儿子和儿媳又接受了新的思想洗礼,自己当家作主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于是矛盾便产生,而且非常激烈。两代人观念的差异,主权的争夺在这样的家庭中天天上演。其中最为代表的是著名作家六六写的《双面胶》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上海姑娘丽鹃嫁给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的东北小伙子亚平,婆婆传统思想严重,与丽鹃现代的生活方式完全冲突,婆媳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摩擦不断升级,最后酿成悲剧。

      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思想,共生家庭依然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我怀二宝的时候,依然会接到孩子爷爷的电话:“你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啊,否则我孙子出什么问题,我饶不了你!”这样的话经常出现在我的身边,并不愕然。他们代表了一群顽固的老派作风的人,孩子是大家族的孩子,作为儿媳妇首先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其次才是一个人。所以孩子出了问题,首先是媳妇的问题,媳妇身体上要是有什么不适,首先在公公婆婆的口中获得的不是关心,而是怎么不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或者怎么找了一个病怏怏的媳妇,拖累了家庭。公公婆婆把儿子的家完全当成自己的家,会不同儿子媳妇商量,招揽自己的好友在家里聚一聚,并安排儿子媳妇做相应的配合,配合不好还会批评。也会自作主张的把儿子媳妇买来的物品送给他认为合适的人。一个媳妇要共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是极其艰难的。但是越来越多的家庭向着更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公公婆婆一般生活在较为现代的城市,受过更高的文化教育,有更好的学习能力。

      “在一个西方的家庭里就比较简单。孩子的母亲有最大的权利,任何人都得尊重“生母”的权利,我的婆婆很清楚地认知:宝宝首先是我的儿子,其次才是她的孙子。对孩子的教养,她可以从旁帮忙,或是提供过来人的经验,甚至于表达不同的意见,但她最后一句话永远是;“当然,决定还是在于你做妈妈的。””“我相信母亲有天赋的权利,任何剥夺母亲生、养权利的制度都是不合生物原则的。

      在这个问题上,龙应台的视角站的更高,也必然是中国家庭的未来的方向,尊重母权,孩子的未来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三、客观科学、理解、尊重与引导是更深层次饱含爱的教养

      我把客观科学放在了教养的第一步,是我觉得这一点在共生家庭中非常非常的重要,从科学的角度上看,我们很多传统的教养是愚昧的,甚至是残忍的。

      “八个月大的婴儿,能爬行,能扶床站立,沿壁扶走。口欲甚强,任何东西皆送往口中品尝。”

      在老大这个年龄的时候,我把一块手帕遮在她的脸上,她的第一反应不是把手帕扯下来,而是直接塞进嘴里。口欲甚强,是这个年龄baby的普遍特点,baby会把胖胖的小手放进嘴里,欢快的吮吸。可是我们的爷爷奶奶经常会呵斥:“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说了多少遍,再吃打手!”或佯装打手,或真的打了小手,甚至还有在手背上涂了辣椒酱来惩戒一个不足一岁的婴儿。因为婴儿不听大人的话,大人觉的自己话没有被服从,权威被质疑,所以恼怒,要有所惩罚。“听话”是大人常挂在嘴边的话。这种不客观不科学的教养环境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月子里的孩子被把尿,大一点的孩子尿床了会被打屁股;比如2-3岁的孩子洒了饭会被呵斥、挨打等等。

      任何不尊重孩子的阶段成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一味要求孩子以“听话”为前提,这样养大的孩子经常不自信,很难有自己的主见。

      脑仁在自己的文中曾说过一句话“所有大人都曾是小孩,可惜只有少数人记得这件事。”

                                 图片来源:“脑仁”公众号

      在书里“触电的小牛”的章节里,安安的朋友弗瑞第去超市偷东西回来和安安分赃。弗瑞第在超市里被逮到,但是联系不到弗瑞第的父母,弗瑞第供出同犯安安,当超市给安安的妈妈打电话时,弗瑞第在超市里吓得哭起来。

      妈妈蹲下来,把弗瑞第拥在怀里片刻,等他稍稍静下来,才说“你别害怕,弗瑞第,他们不会叫警察的,我们照顾你。我先要知道——”妈妈扳正小男孩的肩,直直注视着他,“我先要从你嘴里知道你做了什么。真真实实地告诉我。”

      当了解了整个事实的时候,妈妈耐心的和安安解释

      “你知道什么叫共犯吗?”“不知道。”共犯,”妈妈说,“就是和人家一起做坏事的人。譬如拿刀让人去杀人,譬如让别人去偷,然后和他一起享受偷来的东西……你的错和弗瑞第几乎一样重,你知道吗?”

      在这种突发事件发生时,妈妈回忆到自己第一次偷窃的经验,并给予理解,见到孩子时,她并没有直接斥责孩子,而是做到先安抚情绪,再了解事实。然后再解释给孩子听,并做出相应的惩罚。孩子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也接受了惩罚。孩子虽然犯了错,依然能够感受到被尊重,通过妈妈的引导,从自己的内心愿意认同这个错误,并付出相应的代价。

      书中还有很多值得细细品味的事,例如在教育上是更看重个体创造性还是集体协调性,开放的性教育,在迷信、信仰中你是否也认同爱比审判重要等等。很多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的背后究竟说明的是什么问题?细细读下来,一定会收获满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现代女性对生命和教育的态度——《孩子,你慢慢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go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