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设计之声【第9期】|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

设计之声【第9期】|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

作者: 西安设计联合会 | 来源:发表于2019-06-03 09:57 被阅读0次
    设计之声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只有对整个世界了解的越完整,才能对民族把握的越准确。

                                                                                                                                             ——许平教授

    许平教授 奥运奖牌背面 奥运奖牌正面

    采访许平教授的过程中,他从工匠精神谈到人工智能,从科学技术谈到人文关怀,从民族传统谈到现代艺术设计,高屋建瓴的观点和策略,值得我们西安设计师借鉴和学习。


    人物简介

    许平

    奥运奖牌设计者之一

    中央美术学院原研究生处处长,原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1984-1987南京艺术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

    1988-1991南京艺术学院获博士学位。

    1991-1992日本爱知县立艺术大学研修。

    1992-1999年先后聘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艺术系史论教研室主任、系主任、设计学院院长。

    2002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曾任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奥林匹克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文化与政策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工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九、第十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评审委员,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日本千叶大学工学部高级访问学者。


    专题采访

    Q问:多年以来,您在设计教育领域辛勤耕耘,您觉得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又应当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培养呢?

    A许平教授:设计人才的标准是发展的、动态的,如果说的太大的话可能就会很空,说的太具体的话可能只是某个时代的、某个时期的。我希望的设计人才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对自己所担的责任有明确的责任意识的,另外一方面就是要有国际视野,能知道天下的事情、能知道自己的位置、能知道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能力和根基的,而这方面需要有严格的、专业的训练。他的前提是敏锐的、清晰的判断,这是需要长时间的熏陶和训练形成的,所以可能每个时期不一样。设计与人才是个非常大的概念,我们刚才只是说了大的、总的原则。不同的设计人才,其内涵和标准又是不一样的,因此,第三点就是能适应各种文化发展需求的、不同专业特色的,而第三点是最艰难的,因为对于未来设计会怎样发展需要有一个预期和判断,这个思考如果不够清晰的话,对未来人才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所以这段时期我们一直在做专业的分与合的调整,这其实都是在对未来社会发展可能需要的人才类型在做一些尝试。现在有些学校比较强调大设计的概念,即尽可能的取消非常具体的专业,而且他们有一个整体性的对于设计和设计人才需要的基本素质的思考,这是一种很大胆的尝试,但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适合这样做,因为这和学校具体的教学环境相匹配,所以最好的办法和思路是既有一个总的目标,又有一个所在地所在学校的需求与一个时期的需求,从而设计出一套合适的设计人才的标准,这样教学人才培养才不会走弯路或者耽误学生四年宝贵的时光。教育本身是一个非常慎重的事情,教育标准的确立需要相对的稳定性。教育本身是忌讳拿学生做实验的,但是教学的改革又是必须要在教育中进行的,这也叫做“穿着衣服改衣服”,所以教改实验必须慎之又慎,必须经过反复论证后,再去实施,围绕这个问题,我们有这样的思考。

    Q问:新时代我们一直在强调工匠精神,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您认为人工智能与传统手工如何做到共荣发展?

    A许平教授:现在这是全球面临的问题,其实是科技和人文发展的相互关系的问题,科技发展到今天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工智能,而人文的发展其实是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生产方式、传统的经验方式,而工匠精神是其聚焦点,因此变成了人工智能和工匠的关系冲突的大讨论,其实两者的真正的关系应该是互相匹配、互相补充的,而并不是互相冲突的,因为人工智能代表着无限发展的科技的可能性。那么他将来会如可发展呢?随着我们的计算能力的发展,人工智能也会不断向前发展,越来越倾向大量、迅速而复杂的计算,这个思路是追求无限的思路,而人的特点不在于无限性,人类生物性的特点就是生命的有限性,人的四肢、头脑的容量也是有限的,但是却能做出影响世界改变人类的事情,因此人类的特长是用有限来应对无限,这与人工智能追求无限是不同的,所以人类优势的最好发挥是用有限的资源、动作、付出来达到无限的效果,并和无限相抗衡,工匠精神也是如此。手工艺产品不在于做的多、也不在于数量的大,他可能做的极小但是极精,就像《刻舟记》中的微雕,记载着丰富的事物与非常多的信息,其感受都围绕一枚小小的核桃展开,这就是用有限去创造无限的空间。这是其中一个例子,其实我们工匠精神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就应当如此,再放大的说,科技和人文的关系亦是如此。因此,两者不是相互对峙,而是互相补充的关系。

    Q问:我们知道,您近年来致力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您认为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应怎样相结合?应当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A许平教授:现代设计本身和民族文化元素不是矛盾关系,因为设计本身需要处理很多材料,可能是地域性的,也可能是普遍性的,针对不同的设计对象有不同的可能。那么为什么要强调民族文化元素呢?因为设计本身没有国界,但设计师有其自己的身份,因此他们了解的文化内容、所完成的任务是其他人所不能代替的,这就是我们讲的每个设计师应该去去完成他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因此,这样就不可避免会涉及到如何处理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那么如何处理传统和未来的关系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做这样的事情的人最好的是对文化有深刻了解的人,而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贴标签”的形式,即在不了解真实文化的情况下,用表面化的方式,甚至是为迎合一些人的兴趣而生搬硬套,这些问题都是要及时加以注意、加以解决的。

    Q问:西安有着厚重的传统设计文化,您觉得我们本土的设计师、设计企业家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呢?

    A许平教授:首先是要对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有深入而完整的了解,用尊重、热爱、负责任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同时需要有开阔的视野,因为只有站在一个全球的位置上,才能知道自身所处的位置。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只有对整个世界了解的越完整,才能对民族把握的越准确,所以视野问题非常关键,既要充分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对我们西安的文化以客观负责任的态度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同时又需要有拓展的视野,能够站在国际的高度再回过头看我们的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从而区分哪些是变的、哪些是不变的,进而针对这两种不同对象,分别去做工作来推动它、发展它,我们知道,这是需要一个非常缜密的论证过程的,我们需要抱着这样一个工作态度并用这样的一种工作方式才能正确的开展工作。

    西安设计界的力量是非常雄厚的,我认为是全国最值得关注的设计发展地区之一,无论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还是现代科技方面,包括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方面,西安都有非常强劲的发展资源,以刚才我阐述的工作态度来进行设计工作,我相信西安设计师及设计界一定会做的很好。这期间我举个例子,秦腔在20世纪以来发展变化是巨大的,那么因为这种变化我们就认为它会消亡吗?我想不会,因为也许会有新的存在机会,就像现在我们在媒体上听到各种新形式的秦腔。因为本身这些文艺形式就是在变化中出现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关键点之一是对这其中已经变化的部分做区分,而确实不适合存在的部分最终就会消失,另一个关键点就是如何把历史本来的面目真实的保存下来,在我们不能判断哪些是该保留哪些是该消失的事物的时候尽可能的保留历史的完整性,以便我们的后代在掌握更多信息、更智慧的时候再做出判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设计之声【第9期】|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ii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