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女儿已经与她的心灵导师谈了一次话,但谈话内容不希望我知晓,因此她导师只是跟我提醒,大女儿觉得自己配不上妈妈的爱,不值得自己被爱。她内心有“小鞭子”在鞭策自己,仍觉得自己不够好。她建议我对孩子要做减法,很多事能不做就不做,很多话能不说就不说。
我听到她说的话,第一反应内心是很委屈的,那一刻泪水差不多要奔涌而出。因为我觉得为孩子做了这么多,付出这么多,却让她有压力。妈妈爱孩子,一切为孩子着想是出于本性啊,天经地义啊。而孩子却不理解我,甚至不想接受我的爱。但慢慢平复下来,冷静思考了一下,我也能理解了,孩子很有个性主见,而我却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所以替她做了很多决定。比如她不想打羽毛球,想骑马,而我就不同意她骑马,鼓励她好好打羽毛球,跟她罗列了打羽毛球的好处。可是,她不喜欢啊,这是重点。
我查了网上很多那些觉得“不值得被爱”的女孩是在高压、严苛的原生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而我自认对孩子不高压也不严苛,甚至对她们多鼓励、支持。她们轮滑、溜冰、跳舞、羽毛球,我就配最好的装备,毫不犹豫的;她们某一阶段感兴趣的动物、设计、法律等,我也买来很多书供她们参考;每天想发设法给她们做好吃的,变着花样.......难道是过度满足?提前满足?
经过查资料,这可能也是低自尊的表现。
原因1 原因2 原因3低自尊就是对自己的品质和价值有负面的信念,低自尊者常常认为自己不够好、没有能力、配不上自己身边的人等等。在亲密关系中,低自尊的体现往往是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配不上伴侣、注定得不到幸福。会常常质疑伴侣对自己的爱、相处中过于小心翼翼、担心伴侣爱上他人,都可能来自内心“我这么糟糕,ta怎么会喜欢我”的想法。
这些想法可能让亲密关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根据“依赖调节模型”(Murray, Holmes, & Griffin, 2000),低自尊者会错误地判断“伴侣认为自己是不够好的”,认为对方一定会离开自己。这种悲观,可能会带来消极的行为——不断试探伴侣的心意、不允许伴侣社交;甚至试图把伴侣赶走,以解决“ta有一天会离开我”的担忧。
这些行为很容易让伴侣感到压力、窒息,甚至真的感到厌烦。发现伴侣厌烦自己之后,低自尊者“我很糟糕”的想法,在ta们的脑海中便再一次得到印证——恶性循环至此完成。
除了上面的恶性循环,另一种可能是,低自尊者为了留住伴侣,将伴侣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敢捍卫自己应有的权利。有时,ta们甚至会持续地留在伤害性的关系中无法离开,因为ta们觉得:“我不配拥有更好的关系”。
但其实,我们必须了解到:低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绝对主观的认定。这种认定和ta是否“成功”、“优秀”没有必然的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我们发现,一个极其优秀的人,仍然会在关系中感到卑微,觉得自己“不够好”、配不上自己的伴侣。
低自尊对一个人的影响深刻而广泛,我抱着心理学人的探究精神,仔细查阅了相关文献,发现低自尊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还有可能是冒名顶替综合征。
冒名顶替综合征(imposter syndrome)就是指这样一种状态:认为自己不配拥有所达到一切成就、自己所处的状态、所得到的关爱,认为自己是个冒牌货。
很多世俗眼中的人赢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我被高估了,我其实没有真才实学,甚至感觉自己像个骗子。”
他们往往无法把取得的成就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而冒充者们在亲密关系中也有类似的感受,他们的脑海里总是循环着这样一句话:“I don't deserve this.”我不值得我现在拥有的一切,包括一段美好的亲密关系。他们总是感到
Ta喜欢的我只是我装出来的,是假的我;
当Ta看到真实的我之后,一定会很失望并离开我的;
当Ta对我表示好感时,我无法坦然接受;
我觉得我不值得Ta为我付出这么多;
正因如此,当喜欢的人向自己表白时,他们总是心虚地退缩、拒绝,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unlovable)。
而正处于恋爱关系中的冒充者们,则呈现“跪着”的姿态,总是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伴侣,面对伴侣的关怀、爱意,他们却在心底呐喊:我是赝品呐……我其实没你想的那么好。
冒充者们通常在意识层面是很自卑的,总是负面地看待自己,认为自己配不上别人,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因此,面对别人抛来的爱,他们会限制自己去接受,以此避免和自己的负性认知产生冲突。
看完上述,我很心疼,心疼自己,也心疼孩子。我发现自己也是有些低自尊,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一直“用力过猛”,追求完美主义,偶尔想开了放松一下,过后就会很自责。我不想孩子成长为像我这样常常内耗的人,很庆幸为她找到了合适的心灵导师,希望导师能陪伴她正确认知自己。
再次感慨,养育孩子真的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艰难过程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