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备《小石潭记》感言 - 草稿

备《小石潭记》感言 - 草稿

作者: 筱竹华倩 | 来源:发表于2019-03-17 08:15 被阅读0次
备《小石潭记》感言 - 草稿

        从接到学校的任务到现在已经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一个寒假都在翻阅关于柳宗元和他的永州八记。开学后教案改过四次,试讲了十次之多。曾有人关切地问我烦不烦?也曾有人夸赞过我的好心态。说实话有时候觉得在心里是个任务,有时会感到一份无形的压力,因为毕竟没有接触过这么大规模的课堂展示,除此之外没有感到过烦躁,也没有想过要打退堂鼓。近来我越来越感觉我要用一辈子来备课,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备课的过程是冥思苦想的过程,是熬人的。教案被一次次推翻,教学思路被一次次否定,用“吃一堑长一智”或是“破茧成蝶”也不为过。因为在一次次的历练中,我对于语文的界定就越清晰,我对于我工作的方向就越来越明朗。所以这次高效课堂展示课最大的赢家应该是自己。因为我明白了自己的使命,找到了工作的方向。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就是教给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句话的内涵太丰富了。“读书”“读书”?怎么个读法?现在又提出培养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即词语的构建,思维的提升,审美的培养,文化的传承。教学要紧扣单元目标。语文要教出语文味。道理我都明白。可是只有真正地内化于心,才能指导我们实践。在实际的操作中,我才知道原来理论和我的实际教学是两张皮。作为教师的我也是茫茫大海中行船,不辨方向。

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一)  假期我读了《教师应该怎样备课》一书。看到众多的名师在课前都要大量地翻阅资料,联想到他们课上的引经据典,我如获至宝。觉得这是备课最好的方法,于是也把专家对于《小石潭记》的点评整理了好多页,取其精华。然后效仿名师“一字立骨”分成三大板块教学,即“小中见景”“小中悟理”“小中见大”并且制作了精美的投影片。真可谓是费尽心思。当我洋洋自得把课展示给教学经验丰富的李老师时,李老师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你这节课想干什么?我一下子就懵了。难道您没看明白我干什么吗?投影上不是展示得很清楚,我呈现了三个板块吗?可是李老师说:你一直在播放链接材料,和《小石潭记》关系不大。那怎样才是关系大呢?李老师说那就是要紧贴文本地分析啊!可是,可是我不想走老路,我烦透了老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思维,老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了一篇《小石潭记》他们收获了什么?除了会背,好像什么也不会。教师的意义和价值何在啊?叶圣陶先生不是说了:教材仅仅是个例子,我们就是要通过一个个经典的例文教给孩子读懂不同的文章,从而培养写作的能力”吗?那我干的事情不就是应该牵引着孩子由课内走向课外,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吗?李老师无奈地摇了摇头:“起码要有文本。”

(二)回家修改教案,改成“景色幽美”“情感凄美”“写法精美”一线贯穿,结构清晰,融为一体。本以为会得到教研员杨老师的肯定。杨老师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女教师,说话不温不火,但一语中的。她明确地指出我备课的思路有问题。正常的语文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得出结论,而我的教学思路是给出答案让学生求证。教学应该是演绎法,而不是求证法。天!看来大学学的全忘了。一节课还有这么高深的奥秘啊!杨老师建议我将主题型文本改变成语用型文本。庆幸的是这些专业名词我还能听懂。于是周末我开始了海量阅读,下载了关于《小石潭记》的写作手法,艺术特色方面的五十多篇论文,找灵感。一遍一遍地思考,否定,再思考,再否定。先后确立了衬托,以静写动,移步换景等教学思路。但都不能支撑起整个课堂。于是无奈之下确定了借景抒情。可是理论太高深,学生不好理解,操作性不强。又一次被否。但是我的好学和善思得到了杨老师的认可,我也挺开心的。

(三)3月11日杨老师来了。本想请她吃饭谢谢她。没想到人家不仅自己带饭,还给我带了饭,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没有午睡,从12:30到16:30四个多小时里,她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指导,小到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大到谋篇布局,她考虑得是如此的周全和精细。作为教研员她没有居高临下的架子,有的只是关怀和鼓励,我被她娓娓道来的声音吸引了,被她的渊博学识折服了。到了20日我的教学设计还没有成型,杨老师一句一句辅导,一字一字斟酌。我们从上午十点忙到晚上十点,她还把我送回了家。那一夜我失眠了,周身被包裹着的幸福一次次地涌来。我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人家,但是能够这样耐心辅导我读书,工作的她却是第一人。能和杨老师近距离接触,我感受到语文工作就是思维的工作。每一篇文章的谋篇布局都是思维到训练。她告诉我阅读与写作的思维是截然相反的。阅读是透过文字来揣摩作者的行动,进而了解作者的情感;而写作是有了情感再去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文字。肖培东老师说:“成功的教学应给予学生一种思维胆略,即对已经约定俗成的公理、法则敢于怀疑,敢于提出挑战。”读书读的就是思维。杨老师的教学指导处处围绕着提升学生思维展开。这是一种教育者的情怀啊!

        整整十二个小时的工作,杨老师不吃不动,不把工作干完誓不罢休。她帮我设计教学实录,设计板书,甚至把教案都想帮我写好。这种严谨治学,孜孜以求的工作态度让我感动。以前我觉得自己很敬业,没想到和美丽的杨老师比起来真的是小巫见大巫啊!惭愧,惭愧。现在我越来越坚定: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勤奋。

四,田贺书老师是位德高望重的老教研员。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学者型教师所具有的特质。他不仅要自己真正地教语文,他更想让唐山市所有的老师们真正地教语文。他组织高效课堂展示课,就是要展示一种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作为教师不要总想着怎么教而要想着教给学生什么。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非常简单。就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大道至简,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了。“读进文本,再读出文本,获得阅读上的超越,这才是阅读的境界。”如果语文教学光是传达语文的定论而不是传授阅读的方法,那就是在遏制学生的思考。阅读超越,为了达到这个高度,语文教师真的要有一桶水啊!阅读超越是文化积淀的结果。如果一位语文老师不阅读,不思考,不写作,他是不可能实现阅读超越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的目的主要在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总理群老师说:“一群会读书写作的老师教给一群孩子学会读书写作就是语文。”田老师教给我的就是该怎样地读书和写作。

      两位老师为了提升教师的语文素养,进而提升语文教育的质量可谓煞费苦心。

      在这次活动中我受益匪浅。我感谢田老师,杨老师教给了我读书的方法,感谢校领导给了我这次机会,感谢我们语文组的好姐妹们给予我最大的帮助,感谢所有的孩子们倾力地配合。感谢我的家人给我默默地支持。写着写着眼睛湿润了。我感觉我身边的人都是如此地善良,能够与语文结缘,能够成为一名教师我好幸福!

    在教学的路上,我要在读上下功夫,努力创设质疑空间,构建激发学生求知欲、质疑欲的情感场,培养学生大胆向文本质疑,向老师质疑的精神及创新思维,从而拓展文本阅读之境。

      作为教师最根本的就是要读书,要思考。学无止境,我乐于奋斗。

相关文章

  • 备《小石潭记》感言 - 草稿

    从接到学校的任务到现在已经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一个寒假都在翻阅关于柳宗元和他的永州八记。开学后教案改过四次,...

  • 《小石潭记》柳宗元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

  • 2017-11-22

    手卷柳宗元小石潭记

  • 小石潭记

    再来一遍小石潭。 纠正了几个打草稿时的错字。

  • 《小石潭记》与《观第五泄记》、《游媚笔泉记》

    《小石潭记》与《观第五泄记》、《游媚笔泉记》 【甲】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

  • 【新教育·学生随笔】《小石潭记》的“精”“美”

    伊川县直中学八14班 李沂璐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他是唐代的文学家,他曾写过《永州八记》,《小石潭记...

  •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

  • 小石潭记

    清亮亮的水波纹下,圆滑滑的鹅卵石上,一群斑斓的鱼儿游的时快时慢,它们互相围绕,又相隔一些距离,去啄啄亮晶晶的水...

  • 小石潭记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

  • 小石潭记

    清风拂过绿枝头,烟雨漫进旧梦里,轻轻扬手,拾起一朵清欢,幽幽转身,惊飞几片柳絮,走进五月,我多么愿与花儿倾心絮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备《小石潭记》感言 - 草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ly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