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节开始,已经不能按时间来叙述了。无论是阿克巴的政治改革,还是他和拉杰普特人的种种联系,或者是他那个调皮的弟弟——都存在单独的时间线。因此后续章节我会在文中标注出时间线,这样看起来就不会很懵了。
这一节说他的弟弟,阿克巴这一支的统治者和兄弟的关系都很糟糕。胡马雍和两个弟弟在大事上的意见从来没有同意过,以至于多次大打出手;阿克巴的弟弟几乎是为了入侵旁遮普而入侵旁遮普,多次破坏了阿克巴四处征略的计划;贾汉吉尔和沙贾汗、奥朗则布则都是踩着兄弟的尸体上位的;至于奥朗则布之后的君主都不值一提。父辈们一直都致力于解决儿子们之间的问题,但是他们解决的方法更像是添乱。
胡马雍把他的土地分成了两份——一份给了阿克巴,一份给了哈基姆·米尔扎。从他分割土地的方式来看,胡马雍还是偏爱阿克巴的——他把喀布尔划给了米尔扎,把德里、阿格拉这一片区域划给了阿克巴。但是谁也没想到胡马雍会猝死,而喜穆趁着他暴毙抢走了德里和阿格拉。
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以后,阿克巴放逐了斯坎达尔。两兄弟之间少了斯坎达尔这个夹心以后,米尔扎没少入侵旁遮普。不过这些都是小规模的,他第一次大规模行动是在1566年。
此时的阿克巴正在专注于修建他的阿格拉堡。阿克巴是一个建筑大师,在贾汉吉尔和沙贾汗都继承了这一天赋;尤其是沙贾汗修建的泰姬陵,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对泰姬陵精湛的工艺感到无比的震撼。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宏大的、耗时15年的阿格拉堡也正是被沙贾汗拆掉的。
米尔扎准备了四万军队,他的首要目标就是曼科特堡——如果这座城堡能够拿下来,将作为一颗钉子深深的扎进旁遮普:进可以进攻拉合尔,退可以固守曼科特。不过米尔扎显然低估了这座堡垒的坚固程度。在没有重炮的情况下,士兵们一次次冲击只能是徒劳的送死,曼科特堡上的火绳枪兵是不会错过收割战功的机会的。
至于如何攻陷曼科特堡,他的哥哥给了他一本经验书——即使进攻已经失势的斯坎达尔,阿克巴仍然围攻了整整五个月。面对已经成型的莫卧儿帝国,围攻显然是不明智的。至于米尔扎也不是完全没机会:印度人战争有一个陋习,那就是只要最高统帅死了或是失联了,再大的优势也会马上崩溃(参见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也就是说如果米尔扎能搞定曼科特堡的守将,他还是有一线胜利的机会的。
直接干掉指挥官当然要采用斩首行动了。不过米尔扎派去的刺客没有诸如韩龙郭循等人的名气也没有他们的实力,刺客的脑袋被挂在了曼科特堡上。此时米尔扎已经陷入了两难境地:前方是看起来好像可以攻下而又吃不掉的曼科特堡,打打不下来退又不甘心,于是就这样僵持着。
早已得到消息的阿克巴此时已经踏上了前往旁遮普的路上,神速进军的阿克巴主力很快就支援到了拉合尔。至于先头部队的轻骑兵,已经配合曼科特堡的守军又一次打退米尔扎的进攻了。
眼看阿克巴的主力已经到了拉合尔,米尔扎不得不退回到喀布尔,野心勃勃的米尔扎一直在酝酿下一次的进攻计划。
几年之后他的嗅觉捕捉到了一个契机——他这位英勇善战的哥哥一直没有搞定一个拉杰普特贵族——拉那·帕尔塔普。这个拉杰普特人一生都在对抗阿克巴,给阿克巴造成了很大的麻烦。1576年,阿克巴正在哈尔迪加特山和拉那鏖战,米尔扎又一次冲了下来。
学聪明的米尔扎没有再纠缠曼科特堡,而是引兵直冲拉合尔。来势汹汹的米尔扎此次志在拿下旁遮普。可惜他没有预判能力,在他到拉合尔之前拉那已经被阿克巴打败了。现在皇帝正率领皇家军团赶往旁遮普,米尔扎的美梦又要破碎了。
狠下心来的米尔扎做出了破釜沉舟的决定——拿不下拉合尔,他连喀布尔也不回了。当然他不是项羽,否则就青史留名了。拉合尔之战没有奇迹出现,勇猛的阿克巴穿着重铠冲在象兵的前方,面对这种武力爆表的战士米尔扎的军队很快便失去了战斗力,米尔扎本人也被擒获。
阿克巴饶恕了他的兄弟,但不代表他会放虎归山。米尔扎在比哈尔度过了余生,喀布尔也被阿克巴纳入囊中。至此,持续十余年的旁遮普警戒终于宣告解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