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电影主宰国际市场,一些国家、尤其是欧洲各国通过各种途径,与美国电影展开竞争,如前面几章提到的法国印象派运动、德国表现主义、苏联蒙太奇运动,事实上,这样的努力还有很多,充满了生机和创造力,使1920年代成为电影艺术百花齐放的时代。
电影欧洲
1920年代初期,欧洲制片人意识到,美国电影竞争力太强了,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撼动其地位。随着一战后仇恨的逐渐消退,欧洲各国逐渐开始合作,联合制作电影,建立常规贸易体系,共享发行、放映渠道,建立起一个“电影欧洲”,与美国电影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国电影工业的发展。
到了1920年代后期,声音引入,语言障碍出现,各国电影的流通受阻。同时,随着大萧条的冲击,以及右翼独裁政权导致的对立和领土纷争,“电影欧洲”濒临崩溃。
国际化风格
电影欧洲促进了各国电影流通,风格上的影响流转于各国之间。我们可以从印象派导演马塞尔·莱赫比耶的《唐璜与浮士德》中看到表现主义,从让·爱泼斯坦的《厄舍古厦的倒塌》看到印象派摄影与德国表现主义美术设计的结合,从德国导演卡尔·格吕内的《街道》、F·W·茂瑙的《最卑贱的人》看到法国印象派主观摄影。这种商品化了的先锋派,其国际影响甚至远达日本,如衣笠贞之助的《疯狂的一页》。
无声电影晚期国际导演的典范是卡尔·德莱叶,他的代表作《圣女贞德蒙难记》被看作所有国际风格默片中最伟大的一部,他将来自法国、德国、苏联先锋运动的影响融入一种新鲜而大胆的风格。他的其它代表作有《房屋的主人》(1925年)、《吸血鬼》(1932年)。
主流工业外的电影实验
当特定的艺术电影在1920年代变得不同于大众娱乐电影时,一种更为激进的电影创作风格出现,即实验电影或独立先锋电影,这些影片大多与同时代的绘画等艺术紧密联系。
抽象动画片。19世纪末20世纪初,抽象图形成为现代艺术中的重要潮流,受此影响,抽象动画片出现,被视为一种“视觉音乐”,是一种精神沟通的普遍化工具。代表人物及作品有:汉斯·里希特的《节奏21号》,瓦尔特·路特曼的《影戏作品》系列,洛特·赖尼格的《阿赫迈德王子历险记》(第一部重要的动画长片)。
达达电影制作。战争导致的现实的幻灭,催生了一种荒诞主义的世界观,将随机和想象作为艺术创作的基础。代表人物及作品有:汉斯·里希特的《早餐前的幽灵》,马塞尔·杜尚的《贫血的电影》。
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很多方面都模仿达达主义,尤其是对正统审美的蔑视和惊人的拼贴并置。另一方面,超现实主义受正在兴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巨大影响,创作者不依靠偶然创作艺术作品,而是试图挖掘无意识心理,尤其希望在语言和图像中直接表现梦境的不连贯叙述。代表人物及作品有:路易斯·布努埃尔的《一条安达鲁狗》、《黄金时代》,曼·雷的《别烦我》、《海星》,热尔梅娜·迪拉克的《贝壳与僧侣》。
纯电影。1924年,艺术家们的一次偶然合作,导致了不使用动态绘画而使用日常物体和节奏花剪辑的抽象电影的产生,即达德利·墨菲的《骷髅之舞》,而更具代表性的是费尔南德·莱热的《机械芭蕾》,受该片启发,一些电影制作者意识到,可以根据物理世界的抽象视觉特性拍摄一些非叙事性的影片,以创造出抒情和纯粹的形式。其他代笔人物及作品有:《光影游戏:黑白灰》(1930年),《H2O》(1929年)。
抒情纪录片:城市交响曲。代表人物及作品有:阿尔贝托·卡瓦尔康蒂的《唯有时间》,瓦尔特·鲁特曼的《柏林:大都市交响曲》,约里斯·伊文思的《雨》、《桥》,亨利·斯托克的《奥斯坦德映像》,吉加·维尔托夫的《持摄影机的人》。
实验性叙事。到1920年代晚期,一些电影制作者使用独立实验电影的技巧与风格去质疑叙事惯例。代表人物及作品有:罗贝尔·弗洛里的《9413——一个好莱坞临时演员的生与死》,詹姆斯·西布厉·沃森与梅尔维尔·韦伯合作导演的《厄舍古厦的倒塌》、《罪恶之地》,以及《偷情边缘》、《失去耐心》(1929年)、《侦探故事》(1930年)。
纪录长片异军突起。代表人物及作品有: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派拉蒙投资发行的《青草:一个民族的生活之战》,叶斯菲里·舒布的《罗曼王朝的灭亡》、《伟大的道路》,维克多·图林德《土西铁路》。
《世界电影史》(大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著,范倍译)读书笔记。
参考:第8章 1920年代的国际潮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