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Day 2 如何了解文化:田野调查和整体理念

Day 2 如何了解文化:田野调查和整体理念

作者: 金小妞儿 | 来源:发表于2018-05-21 09:28 被阅读50次

    今天我们将学习本书的第二章——如何了解文化(自然性问题),以及第三章——这种实践与观念的背景是什么(整体性问题)。(今天需要学习两章的内容,篇幅会有点长,请坚持,之后每天将以一章的进度进行。)

    你有没有试过和一群刚认识的朋友(他们彼此相识已久)聊天时,其中一个人讲了个笑话,其他人都哈哈大笑,你却完全抓不到笑点,整个人默默地尴尬起来。等他们解释之后,你会发现原来这是他们熟知的一个梗,作为“外来人”的你第一时间当然是一脸茫然。这种无法抓到笑点的事,也常常发生在电影院看电影、多人的饭局等场景中,不过这类事情也没什么大不了,最多就是几秒钟的尴尬。

    然而,生活中还有太多因为不了解各自的文化而引起的误解甚至伤害,试着回想一下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在这个事件中你的行为传递的文化信息是什么?对方行为背后隐藏的文化是什么?

    №9 如何了解文化?

    已阅读

    作者曾经在菲律宾的一个村落进行人类学研究,为了了解当地的文化,他围观了一场祈灵仪式:一个男孩连续几天行为反常,咆哮、哭泣还试图撕扯身上的衣服。他的家人认为他被恶灵附体,于是请来巫医施法制伏恶灵。作者和男孩的家人、邻居一起观看了这个仪式,然而尽管巫医尽心尽力地舞蹈、念咒,但男孩依然没有好转。作者通过翻译问巫医为何情况还是这样,巫医回答说:“附在他身上的恶灵太强大了。下周我会再举行一场招魂仪式。”第二场仪式举行时作者已经回到城里,他通过电话得知,第二次的招魂起作用了,男孩已恢复正常。

    如果你是作者,你认为第二次的招魂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恶灵变弱小了?还是你会产生和作者一样的困惑:“会不会是因为我不在场?”作者认为后者可能性非常大。因为在招魂仪式中,男孩不断地接近他,哼着流行音乐,表现得愈发疯狂,而这一切很可能是因为他意识到此时他是被关注的焦点,而且是被一位从遥远的西方国家来的、前一天才闯进这个村落、拿着录音机和照相机的大块头男子关注着。

    于是,我们就不得不开始思考一个人类学的问题:我们要如何了解文化?怎样的途径能观察到研究对象的真实面貌?而人类学家把这一问题定义为“自然性问题”,因为采用的方法是自然主义者的方法——民族志田野调查,即到田野中观察事情发展,不进行任何干预。

    №10 田野调查(上)

    已阅读

    用田野调查提倡的自然、不干扰的方法去观察研究对象,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作者这一次人类学调查的失败之处——他的存在对于观察对象来说太突兀:前一天刚到村子;和村子里任何一位都不甚熟悉;录音机相机太过显眼……这些特点都意味着他是一位独特的外来者。因此,人类学家进行田野调查时想要达到的目标则是:让观察对象认为可以与我们一同生活,并逐渐习惯我们的存在,然后不再考虑我们,继续过着自己的生活。

    相比招魂的案例,作者在菲律宾参加中式婚宴的经历则是一个成功典范。他的博士论文就是菲律宾华人民族志,为此,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这些华人生活,参与到当地的活动中,因此当他以人类学的视角对婚礼进行观察时,他的存在造成的影响就小得多了,因为大家已经熟悉了这张面孔,不会因为“被观察”而发生过多的异于平常的表现。

    可以说,田野调查是人类学了解文化不可或缺的方式,没有田野调查就没有人类学。而田野调查的核心方法就是参与观察,也就是尽量参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以便了解他们如何做事、如何说话,以及各部分如何相互衔接。

    虽然这种入乡随俗的观察方式可以观察到研究对象更真实的生活,然而这种方式却也受伦理和实践的限制。人类学家可能会被迫做一些违背自己原则的行为,比如赤身裸体地和别人相对而坐、文身、吃昆虫、捕杀海豹等等。而且,他必须花大量的时间,短则数月,长则数年甚至几十年住在或者每年固定一段时间住在某个偏远地区;在旅途中他可能会遭遇身体安全和健康问题,甚至可能客死他乡……

    虽然这一切听起来有点可怕,但并非所有的人类学调查都是这种高危活动。人类学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课题对研究方法进行调整。研究委内瑞拉(位于南美洲北部)的雅诺马马印第安人的人类学家拿破仑·查冈(Napolean Chagnon)采用完全浸入式的田野调查,他与他们一起生活,睡吊床、只穿短裤、以物易物;而作者和妻子一起调查美国圣劳伦斯河漏油事件时,则采用日常通勤式的田野调查,他们每晚都住在自己家,白天到河岸观察漏油工人,晚上则正常参与自己的社交活动。

    虽然这两种方式的差异很大,但田野调查也有一系列相同的步骤,每个步骤的时间长短可根据要求自己调整:

    一开始,你需要选择合适的调查地点并获得入场许可。入场许可通常以找到居住地为标志。

    然后,你会挑选几名关键报道人。他们的存在非常重要,他们就像我们刚搬家、转学、换工作到一个新地方,总会先结交一位新朋友并由他引导你熟悉这个新环境一样,报道人对于人类学家的意义同样如此,他熟知自己的文化,并且知道如何向人类学家解释这种文化,他是像“泄密者”一样的老师,是人类学家的翻译、介绍人、导游,当然还是朋友。在报道人的引导下,你就可以参加当地的重要事件(如婚礼、搬迁、选举等),与当地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记录并组织调查结果了。

    最后,你将满载笔记、照片和礼物离开田野调查地点,回到家里开始撰写民族志。

    №11 田野调查(下)

    已阅读

    田野调查的数据类型

    那么田野调查主要收集哪些数据呢?

    生活经历(报道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事件分析(看着某事发生,然后询问人们的观后感)

    绘制社区、农场等地图

    调查(系统地调查各个单位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世系表(绘制亲属关系谱系)

    社交网络分析(制作图表说明谁和谁之间存在的社会关系)

    民族语义学(制图说明说话者通过词汇对世界进行分类的方法)

    录音录像、照相

    搜集故事(如神话、笑话、奇闻轶事、寓言等)

    正式组织研究

    文化史(如家庭第一次使用台式电脑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离婚发生在何时,等等)

    文献研究

    关键报道人访谈

    人际距离学(人们交往时是怎样利用空间的)

    学习语言(有些语言已无文字记载,必须通过口头传达)

    田野调查的优缺点

    由田野调查的步骤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依靠的是观察与记录,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是像经验科学一样存在局限性的。作者认为田野调查主要有如下两个缺点:

    不具有系统性。观察结果很难复现,因为它不像数学或者物理化学实验得出的研究成果,可由其他科学家完全验证和复现。

    田野调查并不是文化数据的绝对可靠来源。即使我们力求客观真实,我们的观察结果仍然会受到自身文化的影响,而带有主观偏见,同时,每个人的文化和洞察力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研究成果的缺憾几乎无法避免。比如人类学女权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时,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为止人类学研究绝大部分出于男性视角,一是人类学家中的女性少得可怜,二是男性人类学家观察的文化现象也大多集中于男性的生活。于是一些女性人类学家尝试重新观察男性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比如,女性人类学家安妮·维娜(Annette Weiner)在马林诺夫斯基研究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之后的60年后再度来到这个群岛,当地人的生活没有太大变化,但她发现妇女确实具有重要的公共作用,特别是在复杂的葬礼和货物交换中。

    虽然田野调查具有这些难以完全克服的缺点,但它仍然利大于弊,它最大的优点是秉承自然,也就是自然地、不干扰地去观察研究对象的生活。如果你与当地居民真正建立了亲密关系,甚至可能会听到一些他们不会对彼此分享的秘密,毕竟对比他的家人,一个待几个月就离开的人知道他秘密的影响会小得多。

    田野调查的另一个优势是增加了偶然发现的概率。虽然人类学家们通常是确定了研究假设之后再去研究所在地,但田野调查却可能让你发现一些主题之外的惊喜,甚至会促使你修改假设。

    №12 指导人类学家的伦理原则

    已阅读

    说到学科,我们都会习惯性地想:这是属于文科还是理科?你认为人类学是文科还是理科呢?从田野调查的方法来看,它似乎是理科,因为它是基于可靠的实验证据积累知识而且人类学家们也是以这样的理念来进行研究的;但另一方面,它也具有非常强烈的人文性,因为它尊重、描述、评价和解释了人类丰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且还涉及复杂的伦理问题。

    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涉及职业伦理问题,作为一位突然空降在某个村落或地区的外人,人类学家在研究时涉及的伦理问题更是不可避免。我们要怎样观察才不伤害他们?我的存在会在这个社区造成什么影响?我的报告发布后大众会对这个地方产生偏见吗……

    前面提到过的人类学家查冈在研究雅诺马马人时,会用钢制弯刀与他们交易,这个工具对于他们采集食物等活动是有帮助的,但是当地人也会要求查冈用霰弹枪交易,不过查冈知道他们要枪是用于杀人袭击,因此他拒绝了这一交易。类似这种伦理问题,几乎每位人类学家都会遇到,因此在1971年美国人类学协会(AAA)出台了一份职业伦理守则,如今人类学的各个分支都发布了伦理准则。对于作者研究的文化人类学,主要有以下四点:

    研究伦理。坦诚表明自己的身份、目的;避免伤及人或动物;避免信息提供者在安全、尊严或隐私等方面受到威胁;所有信息必须经提供人明确同意。

    学术伦理。研究计划应当明确说明会涉及的伦理问题;田野调查时不得从事任何给人类学抹黑的事;尽可能发表你的调查结果,为其他专业人员、子孙后代留存你的数据。

    面向公众的伦理。调查结果除了尽可能准确,也要考虑对公众的影响,有些研究可能会造成相当大的冲击。

    教授人类学的伦理。人类学教师有责任让学生牢记研究过程中的伦理挑战。

    像所有的法律一样,伦理守则的存在也无法避免伦理争议的发生,比如查冈就面临一名调查记者对其“医学实验”的指控,他认为查冈为雅诺马马人接种麻疹疫苗是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并且这助长了麻疹的流行。对于这一指责,人类学界的争议颇多,支持者和反对者也纷纷在媒体上互相口诛笔伐,最后美国人类学协会评估后认为,查冈没有让当地人感染病毒,但他们可能也违反了伦理准则。总之,关于伦理的问题还是颇为复杂的,这一点相信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感知。

    №13 整体性思维

    已阅读

    在今天的“思考与讨论”中我们提到了抓不到别人笑点的尴尬情况,类似的状况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刚接触某种文化的时候,不过解决方案也很简单,就是采用整体观来思考问题。整体观是一种把观念与行为当作相互关联的要素,置于更大的文化和异文化背景下来理解的视角。整体性思维可以说是这本书的核心。

    整体观思维对于我们有多重要呢?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开始日本人无法理解中国游客为何会把用过的厕纸扔进垃圾桶而不直接扔马桶,正常情况下清洁工可不会在垃圾桶里看到这种意想不到的异物。但如果他们试着从整体观来思考这个问题,把扔厕纸这个行为置于中国的现实文化来看,就会发现中国因为厕纸材质、下水道通畅性等问题,认为把厕纸扔马桶才是不礼貌的行为的话,他们就会明白这种看似无法理解的行为的发生原因,解决方案也就不是一味地指责,而是在卫生间里以便条、告示等提醒方式告知中国游客。同理,中国游客也需要把日本人扔厕纸的行为置于日本的现实文化,也就能理解为何日本人会生气,以及卫生间里的便条为何是中文。

    因此,整体性问题讨论的是,这些具体的行为或观念是如何与人们生活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的?各部分又是如何组成一个整体?整体又如何影响部分?

    文化的整体图像

    从整体性思维来看,文化主要有三个子系统:

    技术—经济:工具和技术是最基础的文化子系统,它们与生物—物理环境发生直接互动。

    社会: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关系的法则。

    意识形态:高于社会组织层面的关于社会本身和世界的观念。

    作者举了他的研究案例:在纽芬兰北部,照看雪橇犬会对食物分配产生影响。他发现纽芬兰人会吃各种海鱼,但他们鄙视吃狗鲨,而作者之前吃过狗鲨并且认为味道不错。运用整体性思维,他发现这要从他们从小照看雪橇犬开始分析:当渔船靠近码头时,小孩通常要承担拾鱼喂雪橇犬的工作,而狗鲨恰好是狗食之一。于是他们长大后即使不再从事喂雪橇犬的工作,还是会拒绝吃“狗粮”。因此我们可以发现雪橇犬是文化里的工具,船队、孩子是社会群体和关系,拒食狗鲨则是食物分配的一种,是观念的体现。

    整体性问题

    了解了人类学里的整体性思维的运用之后,我们不妨再拓展一下思维,整个人类社会目前的问题是否是一个整体性问题?文化人类学家约翰·博德利(John Bodley)在《人类学与当今人类问题》一书中指出整体性问题在暴力、贫穷和环境退化等方面的应用,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他把这些问题与过度消耗、商品化、人口增长、全球化和政治化进程联系在一起。

    Day 2 如何了解文化:田野调查和整体理念

    因此,整体性联系的运用可以使我们避免陷入“A导致B”这种线性思维,看到多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

    №14 整体性联系的类型

    有了整体性视角之后,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就可以试图理清两种或多种文化行为、现象之间的联系,作者主要总结了6种联系:

    因果联系。如前面提到的纽芬兰人不吃狗鲨是因为他们认为狗鲨是狗饲料。

    背景联系。指与较大机制或行业的某部分有关。如前面提到的日本人与中国人“扔厕纸”这一行为差异的形成原因。

    过程联系。意为几种文化特征都参与了文化变迁过程。比如古代墨西哥、埃及和中国都通过书写体系、常备军、灌溉系统和长距离奢侈品贸易等文化特征,建立了国家政权组织。

    隐喻联系。指用一种符号象征另一种符号。比如♀代表雌性,♂代表雄性(注:文字也是一种符号)。

    并列联系。一些相关的文化要素之所以能够联系起来,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源头。

    主题联系。意为文化实践与观念在内容、形式或价值上可以整合到同一主题中。比如中国、韩国、日本社会在若干个世纪中都强调纪律、等级和责任的文化价值观。

    除了文化的行为与观念之间的联系之外,不同地域背景下的文化也是人类学家要考虑的。比如有学者假设,认为中美洲的玛雅人和中国人在公元前900年存在交往,因为他们在历法、宇宙论、天文学和纸制品生产等方面都极其相似。

    同时,不同组织规模之间的联系也是整体性关注的问题,主要分为四个层面:地方层面、省一级层面、国家层面和世界层面。

    №15 田野调查中的整体观

    在田野调查中,整体观的运用需要我们了解“嵌入性”这个概念,嵌入性意思是我们要看到亲属关系、宗教或领导权之类,在我们文化中各不相关的文化机制的层叠关系。它使我们不再把任何一种单一机制作为决定的唯一目的,比如在纽芬兰,一条肥美的三文鱼不仅可以作为销售的商品,也可以是送给朋友的礼物,或者自家的食物,因此渔民在决定如何最佳地利用这条鱼的时候,就会考虑得更多。

    整体性视野下的亲属关系

    人类学家非常关注当地社会的亲属关系,因为经济、政治和宗教活动往往与亲属体系交织在一起。比如作者研究的纽芬兰地区,通常是以家户的形式居住,即至少两对有亲属关系的已婚夫妇共同居住,而这种方式一般是婚后居住法则的结果,在这里的主流是从夫居,也就是新婚夫妇和新郎的亲戚同住或成为邻居。当然还有对应的从妻居,与新娘的亲戚同住或成为邻居。思考一下中国城市里的情况,似乎会更多地偏向于亲属间分开居住,除非年轻夫妻生育之后需要父母照顾婴幼儿。

    整体视野下的经济状况

    不同的学科对经济都有各自的定义,对于人类学家来说,则是指与所需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及消费有关的观念和实践。你会发现这个定义里没有“金钱”这个概念,因为他们更注重行为及其背后文化体现的经济观念,因此主要探讨的是以下问题:

    群体是如何定义“需要”的?比如很多中国人认为房子是一个人一生必须要拥有的,否则会伴随种种不安全感,而一些西方国家的人可能认为房子不是人的必需品,终身租房远比买房更划算更自由。

    群体是如何定义各种资源的?比如中国的某些地区会把蝗虫当作一种食物,而某些地方只会认为它们是害虫。

    谁拥有关键资源?对于卡拉哈里沙漠中的居民来说,永久性控制水源是关键资源,头人(首领)会拥有它,但他会无偿分享给其他人,以示慷慨;而对于大部分现代国家来说,一草一木都有其归属,属于某个政府、园林所、房地产公司等等。

    物品和服务如何生产?比如盖房子这种服务,纽芬兰人不会去抵押贷款,而是找上几个亲戚朋友,去树林里伐粗大的云杉树,然后再去超市买一些五金零件、油漆和墙纸等,再过几个月就可以拥有自己的房子了;而对于大部分的城市居民,他们的房子则是由房地产商开发,然后由建筑工人建成的。

    谁生产了物品和服务?这是关于劳动分工的问题,作者还提到了“劳动性别分工”这个概念,比如在美国的霍皮人中,男人负责织布,而附近的纳瓦霍人则恰恰相反。可见,并不是男性或女性天生就要做或者说更适合做某一类工作,具体分工取决于当地的文化。

    这种生产需要什么投入,回报又是什么?比如对于园圃经济(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经济形式),投入就是种植和采集,而回报当然就是农作物,这是一种比狩猎回报更稳定的劳动方式。

    谁有权力消费这些物品和服务?比如对于采猎文化来说,成果是社会成员共同平分的,比如芎(音xiōng)瓦西人会阻止他人炫耀任何财富,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的嫉妒会给自己带来精神疾病。

    物品和服务如何分配给消费者们?分配方式一般分为两类——互惠和再分配。互惠是以物品和服务当作礼物或交换物分送,比如你和朋友互送圣诞礼物;再分配则是把物品汇集到某个焦点人物,再由他分配。而现代社会基本是以再分配的形式进行的,政府收税,调整社会的财富分配,也就相当于再分配给了不同的人,这一切得以发生,是由于我们是在市场中是以货币的形式进行交易。那么从整体性角度来看,市场是什么呢?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可以在此交易呢?如果有人因为搬家把自己的宠物狗卖了,你会怎么想?

    可见,这些问题在不同的文化间是大相径庭的。

    №16 对整体观的挑战

    虽然这样看来,整体观对于文化人类学以及我们自身的思考都非常重要,但对于下列两点我们仍然要保持谨慎:

    1. 在整体性思维下,我们会认为文化的任何方面都与其他方面相关,但实际上有些方面的联系非常微弱,无法整合到文化中,作者称之为“完美整合的错误”。比如有人类学家认为,在澳大利亚禁止了巴布亚新几内亚杜姑姆达尼人的战争后,他们的文化会分裂,因为这种仪式化的战争与他们的文化息息相关。然而事实是,在达尼人见识了澳洲人强大的冲锋枪后,不得不停止战争,然后发现没有战争也可以照样生活,战争并非他们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 我们可能会涉及许多主题,但却很少具体到细部,作者称之为“表面化的威胁”。这受限于人类学家自身的能力和精力,人类学家们不可能是样样精通、无所不知的全才,他们无法又会谱系学,又会辨认植物,还是语言天才。因此,即使他想从整体观的角度出发研究某种文化的方方面面,最终必定有部分研究只能停留在表面。当然如果你想从事人类学,也不必过于担心,有时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何况现在是个社会分工如此大的时代,每个领域都有专业人士,所以只要我们保持整体性思维,意识到有哪些问题,就可以把一些问题交由专业人士处理。

    №17 今日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了解文化(自然性问题),以及这种实践与观念的背景是什么(整体性问题)。

    关键词:

    自然性问题,田野调查,伦理原则,整体性问题,整体性思维

    要点:

    民族志田野调查,也就是到田野中观察事情发展,不进行任何干预。

    人类学家进行田园调查时想要达到的目标则是:让观察对象认为可以与我们一同生活,并逐渐习惯我们的存在,然后不再考虑我们,继续过着自己的生活。

    人类学不仅具有科学性,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人文性,因为它尊重、描述、评价和解释了人类丰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且还涉及复杂的伦理问题。

    整体观是一种把观念与行为当作相互关联的要素,置于更大文化和异文化背景下来理解的视角。整体性思维可以说是这本书的核心。

    嵌入性意思是我们要看到亲属关系、宗教或领导权之类,在我们文化中各不相关、区别对待的文化机制的层叠关系。

    思考与讨论:

    你认为,生活中许多的冲突是否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在文化的整体性角度去思考而导致的?试着回想一下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你和对方的行为传递的文化信息分别是什么?你认为解决方案是什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Day 2 如何了解文化:田野调查和整体理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tf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