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看板笔记
一、 什么是看板:理解看板和看板系统
1. 看板:可视化的板;信号卡(拉入新工作的信号)
2. 看板系统:通过看板(或虚拟看板)形成的拉动机制
3. 看板方法:一个增量和渐进的改变技术开发和组织运营的方法。它的核心机制是限制在制品数量的拉动系统(看板系统),通过它暴露系统运行运作或流程中的问题,并激发协作以改进系统
4. 控制库存、加速流动、灵活响应、提高质量
5. 研发看板包括输入、分析(进行中、完成)、实现(进行中、完成)、测试、待发布、发布等泳道
6. 先解决瓶颈,让流动顺畅起来,再开始更多的工作;
二、 看板操作实践
(一) 可视化流程,显示化规则
1. 端到端地可视产品开发过程;建立团队协作和改进的基线;
2. 队列:工作项在某个状态下,被处理(工作列)或等待进入下一环节(等待列)而显著停留形成队列;1)合并多个工作列,但保留评审为单独的队列,意在加强其执行和跟踪;2)check in 和 UT是实现完成并进入评审的条件;3)合并相邻的等待列(测试完成和待发布);4)短时长活动(发布)可以体现在线上
3. 根据颜色来区分不同的处理规则,比如红色表示紧急/加速,绿色表示常规需求,黄色表示产品维护
4. 用列、子列及泳道表达需求的层次关系,一个需求(最小上线单位,MMP:minimal marketable product)包含若干个故事(最小测试单位)
5. 工作项设计:1)ID:通过它在其他系统中得到更详细的信息2)标题:通过标题可以知道工作项的大致内容3)开始时间、结束时间4)颜色:通常用于区分不同的服务类别,如紧急需求等。也可以用于其他重要的分别,如不同业务方。5)时间记录:记录已经过去的天数,有外部时间期限要求时,可以标注deadline 6)问题和阻碍7)相关的bug 8)负责人:名字贴 9)其他黏贴物,如:对重点跟踪项目的标识;参与人员的头像;已延期工作工作标志等。提示:除标题外其他都可选,根据团队的需求定制,也可以添加其他的内容
6. 设计自己的看板:以用户需求流转而非任务分配为核心
7. 从简单的初始看板开始,在实践中演进它1)结构:列,子列;泳道;区域2)内容信息:颜色;附加的黏贴物;卡片信息3)状态和过程:不同类型的工作项、流动的过程、需求的层级、需求的关联、团队协作 4)问题和改进机会:问题和阻碍;流动的停滞;瓶颈;重点关注的信息(如:超期,重要需求)
8. 流转规则:1)显示化:基于价值流转和团队协作组织规则;明确定义并显示呈现规则 2)对改进的讨论:客观、理性、有序
9. 入口规则(需求池):1)有明确的用户使用场景;2)定义了明确的验收标准3)定义了数据存储结构4)定义了用户接口5)通过测试和开发评审6)确认了关联系统的计划
10. 团队协作规则,如 1)会议和活动节奏等2)事件升级处理流程 3)特定责任的明确等
(二) 管理工作流动
1. 管理工作流动:即时、有效地发现和处理问题,让团队顺畅运作
2. 其他管理工作流的实践:每日站会;团队日常改进;组织运营评审
3. 看板站会:每一天;同一时间;看板前;看板已提前更新
4. 看板站会的目的和形式:1)关注和促进工作项的流动2)从右向左检视每一列,体现拉动
5. 看板站会关注的元素:1)队列和瓶颈2)中断的流3)阻碍事项4)即将或已经到期的工作项5)长时间无进展的工作项6)重点关注的需求7)未反应在看板上的问题
6. DOs:1)会前更新状态2)促进工作流动3)长耗时事物事后讨论
7. 结果:1)团队:确保看板反映最新状态;确保规则(入WIP限制)被遵守;识别阻碍需求顺畅流动的问题;现场解决或提出跟踪方案 2)个人:提出问题和需要;了解项目的整体状态;清楚个人的优先级
(三) 控制在制品数量
1. 控制在制品数量,加速流动、暴露问题、激发协作
2. 利特尔法则:平均需求交付时间=同时开发测试的需求的书面 / 需求的交付速率
3. 限制方法:1)物理限制,即用泳道限制同时进行的需求的个数;2)令牌限制:限制每个人并行的工作数目3)数字限制:限制某个状态下最大的在制品数目
4. 透明、协作、专注、反映问题、提高质量、建立演进基础
5. 设置初始约束的原则:1)约束要能起到作用,也就是可以暴露问题和激发协作2)具备可操作性,也就是不会过于频繁地让工作停止3)改进之后再尝试更严格的约束,以暴露更深层的问题
6. 设置初始约束的方法:1)由现状导出 2)根据资源估算,根据各个环节大致人数和可能的并行工作估算3)由目标前置时间导出4)任意值,暗示初始约束只是开始,需要在后面演进
(四) 建立反馈循需求的交付环
1. 建立反馈循环:1)建立反馈和度量体系2)指导深层次和系统的改进
2. 顺畅、高质量 地交付价值
3. 阻碍原因:需求不明确;视觉设计;第三方接口;供应商;开发和集成环境;业务风险、技术风险、关联风险
4. 把缺陷当做改进的机会:需求理解;程序实现错误、影响老功能、用户体验、其他非功能需求(安全、性能、兼容性等)、场景遗漏、第三方错误等
5. 规划(概念)-开发(产品)-测量(数据)-认知的循环
6. 构建精益度量和分析体系:在起始时,分析预想的业务影响,建立可证伪的建设;发布上线后,通过运营监控的数据,来验证假设,指导产品的调整
7. 在看板中落实这一反馈循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