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圣埃德蒙说过一句话:
“Study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 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
译成中文应该是:“终身学习,向死而生。”
不走寻常路,不做寻常人,当真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为了一个半真半假的梦,半疯半傻的过了半生,也许这一切毫无意义,从十堰到武汉,再到荆州,再到南京,这一路走来有苦有泪,但真的不愿自己庸庸碌碌的和普通人一样,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我不知道将来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但我知道我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比较苦,但是吧能抗住,人生百味,离合悲欢,苦笑泪水,都是其中的经历,要相信,所有的难过,难是难,总会过……
知乎网友姚语寒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有一个研究生室友,每天早上6:00起床,雷打不动听CNN,然后跟着念,坚持了三年。
毕业后其他人都去考公务员或者进企业,只有那个室友走了一条不寻常路,去阿联酋航空做空乘。
于是,在所有合群的人都朝九晚五、活得越来越平庸的时候,他已经飞遍了千山万水。
后来可能是飞累了,五年后他又回国考了公务员,找了个专业对口的职位,几年攒下的钱在单位附近买了个小公寓,一直未婚。
他每个假期都飞国外,许多国家他当空乘时已经去过,再去深度游。
对比之下,我们的合群显得多么平庸无趣:
我们按部就班地生活,在大学里肆意挥霍着青春,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再努力攒钱,幻想有一天能周游世界。
而不合群的他,趁年轻先周游了世界,看够了风景之后,才回来安家立业。
人和人之间的区别,也许从十年前某个清晨6:00就已经开始了。
有人天天早起学习,不顾他人的冷言冷语,为自己的目标持续不懈地付出努力。
而另一部分人却为了合群,为了不显得格格不入,拼命地融入集体、伪装自己。
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往往更有逆流而上的勇气。
他们只追逐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只为做出令自己无悔的选择。
比起伪合群,那些不太合群的人,有时候反而显得更可爱。
就像梁朝伟,不喜欢交际应酬,总是和外界保持着一定的疏离感。
剧组拍完戏,大家一起出去喝酒唱歌,梁朝伟却几乎不参加:“你们玩,我回家。”
张国荣、王菲等一帮朋友在他家打牌,大家玩得不亦乐乎,而梁朝伟却一个人躲在旁边喝茶。
内向又不爱交际的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有声有色,比任何人都享受孤独。
他会自己买张票去中央公园看雪景;
他没事的时候就在片场放烟花,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流星;
他甚至上了4天3夜的禅修班,在简陋的房屋中感受自己。
就像意大利导演费里尼所说:要拥有很多内在资源,才能享受独处。
太多人在迎合别人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而他却在独处中找到了内心的边界与平和。
又像陈道明,在充斥着浮躁与诱惑的娱乐圈,不爱聚会、不接应酬。
不说客套话、不怕得罪人、不跟圈子妥协,尽力把每一部作品演好。
不合群的他,喜欢在独处中沉淀自己。
他会弹钢琴,会演奏萨克斯、手风琴,在拍戏的间隙,他习惯用音乐获得内心的平静;
他爱看书,从鲁迅、胡适,读到李敖、北岛,被称为“中国读书最多的演员”;
他喜欢画画、书法和下棋,在家拿着毛笔抄《道德经》,还经常为女儿做糖人、面人。
鲍尔莱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毫无意义。”
你不需要刻意去合群、去放弃自己融入集体。该来的自然会来,该走的注定要走。
适当地将精力多花在自己身上,学会与孤独握手言和,我们会活得更舒适。
合群还是独立?说到底,这只是一种选择。
没有所谓的对错,关键是听从你内心的想法。
如果你为了不显得格格不入,而逼迫自己去迎合别人,不敢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这才是问题。
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有这样一段话: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https://img.haomeiwen.com/i11433470/20a5faab0b967ea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