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设立的目的,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最是书香能致远,唯有翰墨可怡人。
我们的力行“筑梦·育人”活动,将2020年的五月份,定义为“力行读书月”。首先要求在世界读书日前夕,初一、二年级的团学干部,开展一次推荐优秀书籍活动。
其次是期望每一位力行学子,都能够利用居家抗疫的一个月时间,完整读完一本书籍,并写下自己的感悟思考,分享给大家。
5月23日,我们会从所有反馈的读后感中,评选出10篇优秀作品,予以表彰、奖励并公开展示。
古人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很想看看,谁会给自己定个小目标,一步步落实,最终达成了它。
让经典浸润人生,让阅读点亮智慧,让书香充盈你的家庭。
为什么读书?
黄鲁直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读书的目的?
读书在求变化气质、明辨是非、成圣作贤,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
选什么书去读?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领袖论著,可以领悟精神实质,提升思维层次;读人文社科,可以纯正思想品性,陶冶品德情操;读历史典籍,可以通晓古今中外,明辨是非善恶。
如何去读书?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一本好书,能使人“通天下之精微、晓万物之是非”。书之好,在文、在理、在意。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蕴藏着文明的记忆,集聚着智慧的结晶。读书不失为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经验的一种捷径。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我们古人因书籍难得,难以遍览群书,但读一部就是一部,口吐珠玑,咀嚼烂熟,透入身心。
书海且无涯,大家不妨通过“精选、精品、精思、精用”的方式,将读书看作品茗。仔细品味,才可以觉出茶的醇香来。
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为读书而读书,读而不思、读而不悟,难以体会古人读书过程中所蕴含着的学而不厌、触类旁通的大智慧。
我们看看伟人毛泽东是如何让读书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泽东的读书方法,更他的学习品格。
毛泽东一边读书,一边在图书的天头地脚和段落空白处写下读书心得。他的批注既有文字批语,又有各种符号,比如:△、○、×、√和直线、波浪线、双线甚至三杠线等,以及顿号、问号。这些批语和符号,反映了他对书中某个观点的欣赏、赞同、怀疑、反对、不解或思考。批注少则一两个字,多则上千言,字里行间做到了物有所思、事有所想、情有所感、言有所论、理有所悟。
毛泽东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他阅读了恩师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并将其全部抄录下来。而在杨昌济讲授的修身课教材《伦理学原理》上,毛泽东精心研读之后,写下了15000字的读书笔记,对书中的伦理学和哲学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这些批注中可以看到,毛泽东阅读的视野十分宽阔。点评中,他经常联系到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宋明理学、王船山、谭嗣同、梁启超等诸家思想,以及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思潮。处处充满着追求真理、真知和改革国家社会的精神。
教孙子读《声律启蒙》的爷爷对于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家庭携起手来。
首先,要营造浓郁的阅读环境。什么是阅读环境?有读书的空间,有适合阅读的书刊,更要有教师、家长的率先垂范。
其次,要会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经典读物,可以厚植孩子的家国情怀,让孩子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让精神的滋养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有效的阅读方法。它需要学习实践方可掌握。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四种阅读方法:第一,浏览法,对于那些篇幅较长的书籍,通常只要求了解内容概况、文章主题、主要写法等;第二,精读法,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篇幅又不长的文章,要用心、着力,仔细品味语言,揣摩构思;第三,摘录批注法,准备一个摘录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第四,写读书笔记,对于具有阅读基础的孩子来说,一定要通过做摘抄、写摘要、列提纲、制卡片、写心得、写读后感等方式,提高理解、写作及表达能力。
春光明媚夏日长,青春读书正当时。
每一本书都通向一个更丰富的生命,每一页书签都是梦中的诗和远方。
愿你在诗书陪伴里看万里河山,在文字跳跃间品浪漫生活,在书香弥漫中遇见最美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