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用非暴力沟通误区之一:一板一眼中》,我提到过,艾克曾经在他写过的一本书里提到过,在刚刚学完非暴力沟通的时候,他回到家,问他爱人有什么感受,他爱人说的是想法,艾克说,这不是一个感受。这也成了他自己自嘲自己的一个笑话。
马歇尔说语言只是非暴力沟通过程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因为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在他的书中是如此突出,很多培训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强调,所以很多人把非暴力沟通等同于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于是就会出现一种现象,任何时候都只谈四要素。举个例子来说,妈妈和孩子约定了孩子写作业的事情。如果结果没有成功,妈妈说我们来看一看,当时我们计划的是什么,为什么没有做到?孩子说,我现在感到很生气,很郁闷,很沮丧,我需要尊重,需要理解,避而不谈当时双方的任何约定,也不谈在连接的基础上如何修补约定。了解感受和需要很重要,但感受和需要不是唯一。
这是比较轻微的状况,还有一种情况是会把非暴力沟通当成令箭去要求对方。比如说同样是学习和实践非暴力沟通的两个人,当一方看到另外一方的行为不符合非暴力沟通的某些原则的时候,跟对方说,你学了这么长时间,怎么还这么暴力?或者,你不应该这样做,这不符合非暴力沟通的某某原则。
我把这样无时无刻不用非暴力沟通的某些原则来要求对方的行为,称作:当了一名NVC警察。特别强调一下:是在那种状况下用某些原则要求对方。这样做的结果是无法真正的实现非暴力沟通的目的:创造连接的。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这样用这些原则去要求别人的人,当他自己做不到的时候,他会用NVC的其他原则来为自己“开脱”,例如:人都是不完美的,我在当下已经做到了最好。
这不就双重标准了吗?别人做不到,就是犯了错,犯的这个错就是没有遵循非暴力沟通;自己做不到,就是自己不是完人。
再比如,强调自己学的NVC是正宗的,权威的,并试图用某种暗示来表明这一点。
我们刻意用某一种原则和标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无时无刻不用那个标准来套在自己头上的时候,这其实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暴力,缺乏了灵活和自由。
如果想要去改变,首先要做的,不是贬低,抗拒或者指责,而是承认正在发生什么,拥抱正在发生的事情。当我们深入到表面下面的本质,真正的去倾听的,每个人行为背后的需要,就能够柔软的与自己和他人连接起来,慈悲的对待每一个人。
非暴力沟通从自己体现出来它开始。最难的是时刻觉察,去除自己脑海里的“暴力”想法,任何的把别人当和自己不一样的“另外一群人”的想法都是暴力。
想到乘风破浪的姐姐们如何从“还要介绍我的名字,这几十年不白混了”的自信和霸气形象,到最后“沦落”到讨好市场,“惺惺作态”的冒牌“嫩白幼”的过程。
不管她们是否真的“乘风破浪”,跟谁斗智斗勇了,但手持一张通行证就可以做“权威”,随意“信口雌黄”了吗?最后,沦为笑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