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学校关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给自己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磨练自我的机会。7月15-7月22日,长安大学经管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团队开展了主题为“体质产业扶贫,决胜脱贫攻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早起、打扫卫生、做饭、调研,是八天的充实,是八天的彼此熟悉,是八天的难以忘怀。
这是我第二次踏上暑期实践的征程,却是第一次作为队长的身份带领团队参与调研。在筹备的时候,我觉得心理压力非常大,一方面,因为疫情关系,原本计划要一起实践的同学并未返校;另一方面,学校为确保暑实团队的安全,规定实践队伍只能是省内同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实践队伍的三名队长,一面积极开展暑实动员,另一面安排活动期间成员的安全等各项工作。终于,我们的暑期实践团队克服种种困难筹备完成。7月15日,实践团队正式启航,除了已经返校的大二同学外,其余的三名队员各自从家出发,团队成员在西安北站集合,一同前往商南县富水镇。
调研的第一天,我和调研队员一同前往茶坊村,对当地村支部的领导干部进行了访谈,了解到了乡村脱贫攻坚工作的最新进展:在当地产业的带动下,茶坊村已经实现基本脱贫,乡村发展已经进入全新阶段。茶坊村在原有产业园的基础上,积极寻找新模式,将当地原有的特色茶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建造茶园观光长廊。访谈结束后,我们有幸去当地茶产业合作社基地参观,茶树在淅淅沥沥的雨滴点缀下更加苍翠欲滴,站在茶园的山顶上,我们看到了连片的山丘、一望无际的茶园,似乎也看到了人们在采摘茶叶时的欢声笑语。

在之后的王家楼村的调研过程中,我们有幸采访到当地的一位自主创业者-殷延刚叔叔。起初是出于生计考量,他学习邻居的养鸭之道;稍有成效后,他开始扩大规模,从最初的养鸭,扩展到鸡、鸭、鹅全面发展;从最开始的骑着摩托车走街串巷叫卖,到现在的电商直销往西安、汉中等周边城市;从原来的土胚房到现在的小三楼,这中间凝结了他9年的时光,3000多个日日夜夜。在与殷延刚叔叔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其实产生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手艺、缺技术。只要农民有一技之长,日子自然就会好起来。因此殷延刚叔叔在自主创业的同时,也积极的向周边的村民传授他养殖的经验,帮助家乡人民脱贫致富。叔叔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也不忘本心,坚持学习,帮助家乡,展现的正是我国劳动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

在这八天时间里,调研团队从茶坊村,王家楼,王家庄,再到油坊岭,我们走过村委会的大门,访谈过村委书记,主任,进入企业内部,向工作人员进行深入地了解当地产业,跨过旅游景区,向旅游产业负责人讨论旅游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步入村间小户,向当地居民询问生活状况与产业的带动状况……我们淋过大雨,晒过烈日,走过泥泞,翻过山岭。短短的七天里,我们走过了许多,看过了许多,也了解了许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参与暑期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而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得以圆满完成,还要感谢每一个不畏辛苦、兢兢业业的团队成员。我相信,这次实践之行对我们而言都会是青春里最弥足珍贵的一段美好的回忆。

网友评论